
近年來,佛像領銜瓷器雜項板塊。據雅昌藝術市場數據分析,2012年春拍,佛教藝術品的成交總額僅2.38億元人民幣,到今年春拍,這個數據已經攀升至10.1億元,成為雜項板塊的重要支撐。可以說,佛像藝術品的收藏是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之後的一個價值板塊,近年來一直呈現出逆勢上揚的趨勢。■文:張夢薇 圖:資料圖片
2015年3月,佳士得的亞洲藝術周「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夜場上,57件拍品拍出6,110.75萬美元的成績,成交率達到100%。其中,中國藏家劉益謙以486.9萬美元競得「西藏11/12世紀銅瑜伽士坐像」。據說,透過X光可見佛像腹中有舍利子。不過這並不是佛像第一次以天價出現在拍賣場中。
2016年11月,嘉德夜場一尊「蒙古17世紀 銅鎏金哲布尊丹巴.扎那巴扎爾像」以7,303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數字足以點燃蒙古風格造像的市場熱潮。這尊造像是除蒙古國家博物館外,目前國內、外公私收藏中已知蒙古造像中的絕品,風格不同於清代西藏地區的造像,亦異於內地流行宮廷造像,其風格流派是流行於清代喀爾喀蒙古地區之造像風格,通稱「蒙古造像風格」或「扎那巴扎爾造像風格」。此件造像是秋季拍賣前有望過億的拍品,更因此而引來蒙古國的關注,不過因經濟影響下冷清的拍場氛圍,最終以7,303萬元成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尊造像「生不逢時」,並未達到應有市場價格。
明清質優佛像為價值標的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今年開始佛像拍賣結束了前兩年價格持續下跌的局面再次升溫,一些工藝精湛、存世量較少的明清佛像往往會引發藏家的關注熱情。
佳士得專家指2015年春拍以來,佛像拍賣價格完全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廣東省集藏協會主任羅光祿解釋說明清佛像因工藝精湛,加之存世量少,長期以來在佛像收藏市場上佔據着比較重要的地位。「明清佛像不僅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對象,也是一種信仰的存在,更是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逐漸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廣泛關注。」他指明清金銅佛像或將成為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市場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間較大,特別是高質量的佛像,更是非常值得成為投資標的。
資深佛像收藏家馬氏相信隨着藝術品市場的調整逐漸進入尾聲,相信投資佛像收藏的回報會越發豐厚,「其實,在1998年到2002年期間,10至20公分清中早期的佛像一般只在1萬元左右就可收到,特別精的品類,價格也只在兩萬左右徘徊。」之後隨着明清佛像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其價格也是節節攀升。在馬氏看來,佛像價格的攀升亦受惠於高端市場的成功運作。
對於明清佛像屢創天價,此類器物是否正在被炒作?馬氏認為無需對此擔心,「天價是有對比性的,與其他收藏門類相比,佛像自身承載的文化分量比較厚重,需要藏家有較系統的知識儲備,所以收藏門檻相對較高,炒作起來不太容易。另外,從宗教層面來講,一些炒家可能對通過炒作佛像來獲利的行為還是有所忌諱。」
如何品鑒佛像
對於佛像的品鑒,藝術品鑒賞與投資顧問梁曉新指出應當收藏傳承有序、具有稀缺性的佛像。「品相必須相對完好,鎏金少脫落,雕工精巧。如帶損傷、銹斑或部分有被腐蝕痕跡,升值潛力則會大打折扣。此外,佛像的開臉要有神韻。如觀音像通常慈眉善目,雖然眼睛多為微閉,但是安寧和諧。要留意人物的飄衣是不是夠流暢,還要看手部是否精緻,最後才看比例。」
此外,拍賣行專家解釋說鑒別佛像還要看其所呈現出來的色澤,年代越久遠的佛像色澤越陳舊。佛像由於人們長期供奉,其顏色的光潔度必受影響,即使如鎏金的銅佛像,外表雖然金光閃閃,但整體的顏色仍透着暗淡。而新的鎏金銅佛像雖然經過作舊處理,但缺乏歷經歲月的自然感,其顏色在光線的照射下,折射回來顯得較刺眼。其次是工藝的對比。古時候佛像的製作受當時生產工藝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細節部分都經過較為細緻的雕塑技法處理,而現代的仿製品或多或少會吸收一些現代的生產工藝,因而在手工藝的處理上,仿製品遠不如年代稍久遠一點的佛像,多帶有銅鑄佛像上機製打磨的極有韻律的加工痕跡,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幾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跡。
「其實,對於一般的贗品,很好判斷。那些粗製濫造、細節處理模糊或交代不清、有拼湊痕跡或留款新穎的一律不收就可以了。」專家指,而面對高超的作偽手段,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市場經驗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協調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