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百家廊】哭霽虹橋

2017-02-28
■哈爾濱市地標建築物霽虹橋即將被拆除。網上圖片■哈爾濱市地標建築物霽虹橋即將被拆除。網上圖片

尹樹廣

據報道,哈爾濱市地標建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霽虹橋即將被拆除,理由是「要為高鐵入城讓道」。一方面,地方上禁止本地媒體報道和刪除網上帖文;另一方面,市民們紛紛在橋頭沉默獻花,國內外網絡上的反對之聲如排山倒海......

我的家鄉是哈爾濱,她的滿語名字很動聽,意為「曬魚網的地方」。千百年來,蜿蜒如畫的松花江孕育了神奇的黑土地,孕育出沿江星羅棋布的北方漁獵民族的小漁村。盛極一時的渤海國和女真文化便發源於此。

清朝末年,國運日衰,俄日英等西方列強逐鹿滿洲,打破了這個「曬魚網」小漁村的寧靜。1896年,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沙俄財政大臣維特簽訂《中俄密約》,決定長達七千多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穿越大清「龍興之地」,自西從滿洲里進入中國,東邊從綏芬河出境抵達海參崴(俄稱符拉迪沃斯托克)。松花江畔的小漁村得地利之便,十幾年便被建成中東鐵路(「中國東部鐵路」的縮寫)樞紐,繼而變成東北亞經濟和政治中心。中東鐵路的一條支線從哈爾濱向南延伸,直達旅順口軍港,故中東鐵路構成了中國最早、最發達的「丁字形」鐵路網。

中東鐵路長近兩千五百公里,僅用四年多就建成通車,將哈爾濱與七千公里之外的莫斯科聯接起來。這條鋼鐵大動脈,更像磁石一樣吸引了來自俄國、法國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工程師、建築師和藝術家紛至沓來,參與工程建設,有近二十萬歐洲僑民把這裡當成家。闖關東的齊魯大漢也在這裡賣苦力,成為新哈爾濱人。

中東鐵路也成就了霽虹橋。她建於一九二六年,橫跨哈爾濱城中心,恰似一雙秀美的手臂,將冰城最早開埠的南崗、道裡和道外三個區挽在一起。這座中國名橋由俄國著名建築師設計,美輪美奐,以飛輪、方尖碑燈柱和獅子頭標誌而享譽海內外,是哈爾濱人的驕傲!霽虹橋在冰雪嚴寒中傲立了九十載,至今芳容無改。

霽虹橋的名字源自唐朝大詩人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名句︰「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中西合璧,遐邇聞名。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物保護事業,將該橋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建築,作為中東鐵路整體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霽虹橋是哈爾濱人的集體記憶,在《徐秋影案件》、《獵字九九號》等老電影中,在梁曉聲和阿城等作家的筆下,你都可以尋到她的倩影。作為哈爾濱人,霽虹橋無疑是我心中最美的橋, 就像泰晤士河鐵橋之於倫敦人,多瑙河伊麗莎白橋之於布達佩斯人,盧溝橋之於北京人,錢塘江鐵路橋之於杭州人......

對哈爾濱人而言,霽虹橋不再是一座普通的橋,而是一個鄉情的渡口、精神的碼頭。從小學到高中時代,我曾無數次從她優雅彎曲的石頭道上走過,曾無數次坐蚞繾惜W叮噹駛過的摩電車(即香港的叮噹車)去道裡同學家玩耍,去松花江游泳。光陰似水,踏雪有痕。霽虹橋最讓我難忘的有兩件事。頭一件是,我平生第一次與一位俄國中年婦人用俄語打招呼。

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一個深秋。我從母校哈一中放學回家的路上,在霽虹橋往道裡方面走的下坡處,迎面遇到一位穿高跟鞋、塗紅嘴唇、帶方絲巾的俄僑婦人。她面容白皙,表情冷傲。當她走到我對面時,我鼓足勇氣張開口,用俄語 ⑼YfUghWi_hZ(中文意思是「你好」)同她打招呼。當時,我正備戰高考,學俄語的熱情高漲。由於中蘇關係正處於交惡中,她警覺而冰冷地瞅了我一眼,嘴唇稍微翕動一下,聲音小得幾乎聽不到。但是,這位冰冷的女人代表了俄語,代表了普希金和托爾斯泰,我與俄語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第二件事也與霽虹橋有關。上小學和初中時,為響應毛主席「學習雷鋒好榜樣」的號召,我從火車站附近的家裡經常跑到霽虹橋下面,躲在裝載茪p山一樣高的蜂窩煤的三輪車後悶頭推車,到了橋頂的方尖碑燈柱處,拉車師傅一句「謝謝你,小同學」,便能讓我心裡生出無限滿足感。如今,摩電車道早已被拆了,橋頭三角地的紫丁香已不再盛開,霽虹橋也要讓位於所謂的「城市改造」。看到我發的微信朋友圈,一位朋友留言道:假如霽虹橋在北京、在倫敦、在聖彼得堡、 在杭州......她會被拆嗎?我無言以對。

霽虹橋被譽為「冰城的名片」,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但她的美麗似乎注定了她的悲劇。難道這就是她的宿命,像阿房宮被燒三個月而不息的命運?可那是在兩千多年前發生的啊!

僅有百年歷史的哈爾濱,當初是俄國人完全按歐洲城市佈局設計的,因此成為中國最具歐洲建築風格的城市。然而,她的命運卻坎坷和苦澀。聖.尼古拉教堂(哈爾濱人稱喇嘛台)和南崗體育場等幾十個城市地標建築,在一輪輪政治運動和城市改造的寒流中灰飛煙滅。嗚呼哀哉!

於今,即將失去霽虹橋的哈爾濱人,像失去自己的女兒一樣痛不欲生,欲哭無淚。

沒有橋,一個城市會有彼岸嗎?沒有歷史,一個民族會有明天嗎?沒有文明,我們會贏得尊重嗎?沒有霽虹橋,我還會找到歸家的路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