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粵語講呢啲】老豆姓乜都唔知.阿媽都唔認得

2017-02-28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友人甲:說自己沒醉,那你老爸姓什麼呀?

醉漢:我老爸姓呀...仇(愁) ...

友人乙:你老爸姓仇(球)呀,老爸姓啥也不知!

啤酒推廣員2:真是醉得老媽也認不出來!

插圖中的對白帶出了一些姓氏讀音的分歧,甚或爭議。就以「仇」這個姓氏為例,上世紀七十年代被譽為「亞洲鋼門」的香港守門員仇志強,早期傳媒稱他姓「報仇」的「仇」,音「愁」;後又改稱他姓 「反目成讎3」的「讎」,音「籌」。查實,「仇」作姓氏時讀「球」。雷同情況有:

●「葉4」作姓氏時不讀「頁」,讀「攝」。

●「任」作姓氏時不讀「信任」的「任」,讀「淫」。

●「單」作姓氏時不讀「丹」,讀「善」。

●「華」作姓氏時不讀「中華」的「華」,讀「話」。

●「查」作姓氏時不讀「茶」,讀「渣」。

●「繆」作姓氏時不讀「荒謬」的「謬(音茂)」、「未雨綢繆」的「繆(音謀)」,讀「妙」。

●「解」作姓氏時不讀「解決」的「解」,讀「械」。

●「應」作姓氏時不讀「應該」的「應」,讀「反應」的「應」。

●「翟」作姓氏時不讀「墨翟(墨子)」的「翟(音狄)」,讀「擇」。

●「鮑5」作姓氏時不讀「齙牙6」的「齙(音包1-6)」,讀「包」。

●「易7」作姓氏時不讀「容易」的「易(音異)」,讀「交易」的「易(音亦)」。

●「費8」作姓氏時不讀「廢」,讀「秘」。

●「朴9」作姓氏時不讀「撲」,讀「嫖」。

面對長久以來公眾的「誤讀」或本人將其姓氏念成另一讀音,我們有需要作出更正嗎?沒此必要,所謂「名從主人」,大家應依據和尊重「主人」的讀法,千萬不要嘲諷人家連「老豆姓乜都唔知」!話說回來,社會上不時也會對「名」的讀音出現分歧,「貝聿銘」,國際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與其堂妹「林貝聿嘉」,香港社會活動家,便於「名」中出現了不同的讀法--前者的「聿」讀「律」,後者的「聿」讀「月」。有必要統一讀法嗎?不說不知,林太小時候是自稱「貝『律』嘉」的,八十年代香港資深大律師李柱銘是自稱「李柱『皿』」的,後卻因應當時有些學者「鼓吹」和傳媒「盲從」的「正音正讀」而分別改稱「林貝『月』嘉」和「李柱『明』」,此舉無疑有違「名從主人」的原則,且「忘父賜名」,實屬矯枉過正。

有傳媒報道前中國銀行行長「肖鋼」姓「蕭」,而非姓「肖」。對香港人而言,「肖鋼」姓「肖」,因「肖」於粵音中只有一個讀音「俏」。然而,早期「肖」是「蕭」的簡體,導致原來姓「蕭」的「被迫」改姓「肖」,惟讀音沒變,都是「xiao1(消)」。因此,「肖鋼」姓「蕭」還是姓「肖」就得向「主人」查詢好了。如今「蕭」的簡體已改為「蕭」,「肖」和「蕭」在中國大陸便變回並存的姓氏了。

話說回來,「老豆姓乜都唔知」有別解:比喻因極度興奮而忘形,甚至失常。至於那句「阿媽都唔認得」,原指裝扮或闊別多時後,面容或身形極度走樣,就連「生母」也認不出來。後多形容某人處於一個極端的狀態,如:

●醉到阿媽都唔認得(酩酊10大醉)

●做到阿媽都唔認得(操勞過度)

●玩到阿媽都唔認得(不亦樂乎)

有人認為「老豆姓乜都唔知」與「阿媽都唔認得」是同一回事,其實又不盡然,不過「醉到『老豆姓乜都唔知』」就是相當於「醉到『阿媽都唔認得』」,皆因醉後會同時出現神志不清及面容扭曲的現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豆」是廣東人對父親的俗稱。現今大部分人認同「竇」為「豆」的本字(豆/竇音dau6),理據如下:

「老竇」這個父親的稱呼乃因後人推崇東漢「『竇』燕山」教子有方而起。《三字經》有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註:《三字經》在民間流傳了多個版本,不是每個版本也包含這些語句。】這個說法已有前人推翻,正確的說法如下:

廣東人有稱其父為「老頭子」的習慣,「老頭子」就是書面語指父親的「老頭兒」,簡稱「老頭」。通過音變,「老頭」讀成「老豆」,所以不論「老豆」或「老竇」都是「老頭」的俗寫;「竇」字筆畫多,書作「老豆」較方便。

2.「啤酒推廣員」,俗稱「啤酒妹」。

3.「反目成讎」,也作「反目成仇」,「仇」此時讀「籌」而非「愁」。雷同的有:報讎/報仇,復讎/復仇,冤讎/冤仇、公報私讎/公報私仇。

4.普通話中,「葉」只得一個讀音ye4(頁)。

5.普通話中,「鮑」只得一個讀音bao4(報)。

6.「齙牙」,亦作「暴牙」,突出脣外的牙齒。

7.普通話中,「易」只得一個讀音yi4(亦)。

8.普通話中,「費」只得一個讀音fei4(廢),無怪生於天津的著名歌唱家費明儀及其叔父、《大公報》前社長費彝民等人都說自己姓「廢」。

9.朴槿惠(Park Geun-hye),韓國第一任女總統,如其姓氏從「Park」的英文拼音來看,讀音近「撲」,故稱韓國人時仍讀「撲」。

10.「酩酊」讀「皿鼎(明4-5丁1-2)」。

【專欄簡體版】https://leoleung2016.word-press.co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