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浙製衣廠陷成本困局掀倒閉潮

2017-03-05
■浙江開爾製衣董事長何志江表示經營成本上升,一件出口西裝的利潤幾乎為零。視頻截圖■浙江開爾製衣董事長何志江表示經營成本上升,一件出口西裝的利潤幾乎為零。視頻截圖

香港文匯報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然而,近年來,受到市場需求縮小,經營成本上升的雙面夾擊,中國服裝製造業正在經歷成本之困。中央電視台節目披露,作為服裝生產重鎮的浙江諸暨市,去年出現企業相繼關門倒閉的情況,有企業老闆坦言,一件出口西裝的利潤幾乎為零。

諸暨市楓橋鎮浙江開爾製衣董事長何志江接受訪問時談到,由於現在勞動力工資、福利、原材料價格、再加上各種稅費費用的提高,「我們在國外出口的競爭就削弱了。削弱了之後呢,國外有好多訂單就不到我們這裡了。」

據了解,目前,諸暨楓橋鎮的服裝廠從原來的50多家已經減少到約30家,整個諸暨市的紡織服裝企業,則從最多時候的650多家減少到現在的200到300家。

代工出口價十年未變

諸暨市經信局綜合科副科長楊雲貴也坦言,在成本上升,銷售價格沒有上升倒逼之下,企業的利潤非常小,甚至虧損。所以,部分服裝企業選擇了停產,或者是轉移到其他成本比較低的地區去,或者選擇破產。

何志江以手上的一件普通的毛料西裝為例說道,如果以前做代工的話,可以掙到30到40塊錢,現在是保本。若還需要貸款更新廠房、設備的話,就直接變成虧損狀態。「這種普通的毛料西裝在英國市場零售價格為150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120元。但是,每件西裝的代工出口價格只有470元,並且,這個價格十年來一直沒有變動。」

何志江認為,產品在國外的售價一直較為穩定,但企業的成本卻一直在提高,「這個三四十塊錢,就給我們的工資費用等其他東西吃掉了。」

機械化生產成大趨勢

因為勞動力成本上升,諸暨市有不少服裝企業舉步維艱。當地企業通過「機器換人」,來尋求「起死回生」。諸暨市大唐鎮浙江襪業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個。在大唐鎮,家家戶戶做襪子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在這個戶籍人口僅為3萬人,卻擁有企業一萬兩千多家的鄉鎮,主要靠外來務工人員來做工。由於產業「低、小、散」,產品低質低價競爭,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企業同樣陷入了無利可圖的困境。

針對大唐襪業瀕臨絕境的現狀,2014年底,諸暨市政府痛下決心、關停「低小散」企業,並以「機器換人」為帶動,配套襪業生產。現在,走進大唐鎮的襪子生產車間,大部分生產線上都找不到一個工人。從最初的手工作坊,到半機械化生產,再到現在高度自動化、智慧化的機器人,機器幾乎替代了襪子生產的所有環節。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 機器人換人這個趨勢是個大趨勢, 當然對這個製造業來說,人工成本會大幅度降低,其核心根本在於你是要通過勞動生產率提高促進整個製造業的效率,不僅提高了它的規模經濟,還擴大了它的範圍品種經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