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彥 火
周有光逝世,劉再復為《明報月刊》撰文,題為《周有光的生命奇觀》。
劉再復說,周有光讓他驚奇的不是他的高齡,「而是他在一百歲之後卻擁有兩樣最難得的生命奇觀:一是質樸的內心;二是清醒的頭腦。人在有了權力丶財富丶功名之後最難得的是什麼?最難得的是保持質樸的內心。」
著名學者李澤厚之前也說過,周有光先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因為得享百歲高齡的文化名人不乏其人,但是沒有哪位像周有光先生這樣,百歲多的高齡依舊在思考、在寫作。
我曾說過,周有光在他的生命歷程中,都能舉重若輕。
世界上多大多難的問題,在他的眼中,都沒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再苦再難再黑暗的事,他都可以轉為「苦中作樂」、「難中取易」、「暗中看明」。
他常援引古人的一句名言:「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這種高深莫測的學問,古人固然不易做得到,今人更戛戛乎其難。
周老就是做得到!
周老沒有老年人的毛病,是因為他的腦筋從未停止對世局時事、人文問題的思考,可以說,他每一刻也是與時俱進的。
他在一百零八歲還說過:「再過幾天,陽曆一月十三日我就一百零八歲了。這個歲數上,我每天時間用得最多的事情,還是讀書。我是八十五歲以後離開辦公室的。從那時候起,就停止了專門研究,不大讀專業書了。這二十多年裡,主要讀歷史、文化,關心的是國家、世界。」
晚年的周老對中國及朝代更替特別感興趣。
他以清朝為例:「清朝康雍乾時代強不強?盛世嘛!怎麼強盛的?靠改革、改良嘛。可是最後頑固守舊,故步自封,那就等着淘汰了。不想被淘汰,就要進步。在現代社會講進步,就是要向民主方向過渡。和平過渡如果不行,那就是暴力革命。總之是要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就是這麼過來的。」
周老過去對「國學」有一番見解,但對儒學,卻是基本肯定的。
周老在《儒學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我們不能丟了自己的好東西,那是真正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於現在很多大學裡搞的所謂國學,不是本來的意思,是表面熱鬧。 孔孟之道裡面的基本道理是符合本性、尊重人性的。可是過去把孔孟之道統統打翻,現在要真正恢復,還缺少社會心理土壤,得慢慢來。」 (「周有光的奇觀」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