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紅河一條街

2017-03-06
■越南的文廟是觀光景點之一。 網上圖片■越南的文廟是觀光景點之一。 網上圖片

朵 拉

我們跟着行李車小跑步。這個鏡頭拍起來,應該不會好看,外出有時旅遊兼工作,衣着比較講究,這回如果攝影機 鏡頭對着懶人跑鞋和夾腳拖鞋時,就看出來這一團人純粹旅遊,穿的是愈寬鬆愈舒服的T恤短褲,而且披頭散髮,脂粉不施,完全不顧及形象。

導遊在旅遊巴士上說,今晚住的酒店位於老城區,車子開不進去,我們得走路。不過,酒店行李員將出來幫忙提行李。於是就出現了穿制服的酒店侍者在前邊推行李車,我們一團遊客跟在後邊小跑步,方向一致朝着酒店走去的畫面。

在車上遙望導遊手指着的燈火輝煌處,說明那是住宿的酒店,下車走路,發現路上燈光並不明亮,人影卻是幢幢。絡繹不絕得叫走在前邊的導遊一邊轉頭過來不停囑咐,大家小心些小心些。腳步緊隨的我們小心翼翼,緊緊抱住自己的皮包。

下午兩點多自機場出來,上巴士後走了一個多小時,停下來吃個越南特色午餐,過後朝市區中心開去,導遊自我介紹要我們叫她小梅,並以流利的中文唱了一首「梅花梅花滿天下, 越冷她越開花」給我們聽,一時之間賓和主皆大歡喜,彼此覺得沒有語言隔閡。 其實她比我們都強多了,我們一團八人,沒一個會說越南話。想了不由得欽佩這個嬌小玲瓏的小梅,她穿牛仔褲,應該是配合她的工作吧。越南女性傳統服裝和中國旗袍類似,只不過旁邊的開衩比較高,高到變成前後兩片布,不過不擔心走光,因為旗袍裡邊還配條長褲子,後來在文廟觀光時候遇到了着越南旗袍的美女。這裡的美女不是普通一般的隨便稱呼,說的真是美麗的女孩。苗條而秀氣的三個嫵媚女生,不知是衣服的雅致風格或正好有風吹過,她們經過時,衣襟和衫腳一起在風中飄逸,更顯婀娜多姿。

文廟是觀光首站。始建於十一世紀的文廟,至今有一千年歷史。在文廟觀光期間,小梅一直不願意承認,言語間不斷地否定中國的影響。流利的中文在提到越南和中華文化時,她的言論便閃爍不明,然而,河內許多文物,跟中華文化極其相似,包括古代的科舉制度。文廟是越南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國學堂,供奉孔夫子及他的四大弟子。一零七六年李朝時期建文廟辦國學,一開始是各個皇子貴族的學習場所,後來開放給全國優秀學生,到了陳朝稱國學院,來到黎朝稱太學。由於模仿山東曲阜孔廟建築,因而極相似,有「大忠門」、「奎文閣」、「大成門」、「大成殿」等。

文廟最叫遊客讚歎的是那八十二座「進士碑」。碑上除了以漢字刻上黎朝和莫朝的進士名單之外,還有一四四二年至一七七九年歷次考試時間和內容等,另外還標有豎立日期、碑文撰寫者、書寫者和雕刻者的名字。文廟裡有許多中文對聯,其中有一幅是康熙皇帝題贈的「萬世師表」匾額。縱然小梅不肯承認,但黎莫兩朝進士碑卻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我們只能說這個「世界記憶名錄」意義深遠。

來回文廟時發現街道兩旁的建築物風格不一,各有特色,高矮參雜,換個說法便是豐富多姿,亦可以雜亂無章來形容,可是它的滄桑古舊充滿一種無法名狀的魅力,感覺無處不在的美。突然看見馬路邊有一道圖畫的牆,長度無限,越過好幾條街道,彷彿有不同的圖畫跟着我們的車行走。小梅說那是二零零零年的時候,正好是河內千年慶典,越南的藝術家為千年紀念,以不同的風格,設計和繪畫了這道幾條街的街牆,這壁畫的名字就叫「紅河一條街」。

原來河內位於紅河下游西岸,公元一八三一年,阮朝明王在此定都,見城市為紅河環繞,故取名河內,意為「紅河水環繞」之意。後來我才發現每晚下車到古城的酒店時,車子停下的地方,對面就是那道紅河一條街的壁畫的標誌,註明壁畫的第一幅由此開始。

文廟出來,導遊在車上給予指示:現在我們先去河內最古老的城市中心,叫三十六街,又叫古街觀光。這裡是最早的商業中心,現在成為最熱門和熱鬧的觀光景點。三十六街,每一條街都以商品命名,商店售賣與街道名稱相同的商品。衣服街賣衣服,帽子街賣帽子,鞋子街賣鞋子。聽起來很有趣味。按照旅人心態,這樣的街道應該走路,邊走邊看才有意思。細心的導遊卻說從前的遊客大多乘搭三輪車,可是,因為人潮過於擁擠,有時候發生強搶皮包事件,強盜和小偷尤其針對遊客。這樣一聽,實在太叫人擔心,不可不警惕。萬一惹上麻煩,不只誤了遊興,也讓整個團和整個行程添加不愉快。於是,大家認同導遊,每個人加三十馬幣,排隊等待無煙的環保電動觀光車。

等車的地方就在還劍湖公園附近,除了旅遊的客人,還看到有幾個畫家在湖畔寫生,然後就都是售賣咖啡、水果、零食及其他飲料的小攤小檔。各種各類的車子,尤其以摩托車(電單車)和腳踏車特別多,車速似乎從一開出來就不曾放緩過,車子一晃眼過去,迅速得看不清摩托上的人,留下震耳欲聾的喇叭聲。三輪車不斷靠近來,試圖招徠客人,出遊時我們變成聽話的好學生,目不斜視,跟着導遊指示行事。遊客看起來不少,卻很快就輪到我們上車。

一團八人,分兩部車,大家興奮地先互相拍照,接着便拚命努力想把古街映像保留。三十六條古街極其狹窄,商品從店裡擺到店外的路上,仔細一瞧,實在難怪,每間店舖門口的闊度大概只能打橫一排站五個瘦子吧,再肥一點的,可能只站三四個就把門口給遮住。除了窄,屋身亦極短,貨物堆滿裡間,一眼望去,全是低矮狹小,殘舊得有點黯黑的店。屋子相貼缺乏空間,奇怪的是有的屋子是單層,有的二層,有的三層,有的四層,高度不統一。也有小食檔,擺在屋子外頭的桌椅全是矮矮的,塑料凳子矮得只能讓人蹲坐,當地人安之若素,就在屋外檔口吃東西。食物檔的招牌和食物名字以及標價皆以越南文書寫,非常陌生,但在用餐的客人,手裡拿的是筷子和碗,與中國人一樣。

導遊說這裡多為批發店,卻也有零售,因此街頭巷尾全是洶湧的人潮。不到半小時,觀光車旅遊結束。過後上車去吃晚餐,晚餐後旅遊巴士載我們回來,導遊帶我們跟着行李車後邊跑,入住酒店以後,才知道我們住在三十六古街內,就是她說會被打搶的那條街道,也是我們花了每人馬幣三十元觀光的古街,所以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個鏡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