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電影近年的急速冒起,的確令亞洲各國同業讚歎不已,由早年韓劇式愛情的哭哭啼啼,到去年的《屍殺列車》橫掃整個亞洲地區票房,在香港更大比數打破韓國電影歷史票房紀錄。今年另一部韓國巨製《活埋35夜》登場,韓國票房繼續叫好,更入圍青龍獎電影頒獎禮七項提名,來勢洶洶。
影片故事講述一件無妄之災,李正秀(河正宇飾)在駕車回家的途中慘遇隧道倒塌,連人帶車埋在瓦礫之中,救援隊長金大慶(吳達洙飾)擬好救援路線,卻揭發隧道是豆腐渣工程,同時要面對政權施壓。時間一日一日過去,正秀面臨斷水斷糧,手機無電,而正秀老婆世賢(裴斗娜飾)此時竟收到一份放棄救援同意書,正秀難道就此成為這場人性角力中的犧牲品?
這不是一部宣揚國家精神的電影,也不是一部英雄主義的電影,戲裡沒有英雄,有的只是一份無助、呼天不應的無力感。被困的只能夠望天打卦,寄望外面的拯救人員盡快來到,而他不知道的是環境嚴峻的程度,在外面的拯救隊看見的不止是一場意外,而是橫跨整個山頭的隧道完全倒塌,拯救工作完全無從入手。
電影帶出的是既沒有誇張離地的英雄主義,反而是貼地得很的各樣社會問題。先是傳媒採訪阻礙救援,記者、救護人員,大家都是來工作,但新聞重要還是生命重要?發生了震驚全國的災難,官員到場的「職責」是什麼?在戲中穿插着的場面,既有喜劇效果,背後的嘲諷卻讓人反思。《活埋35夜》藉着一次「人為」的災難,卻帶出新聞背後一場「人性」的災難,我們的社會能抵擋多少次這樣的大劫?■文︰艾力、紀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