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秘書長
民調是測量「民意」的常見方法,也是選戰中常見的「彈藥」。但是「民意」有多個面向,民調結果究竟反映什麼情況,以至民調多個細節究竟如何影響結果,市民必須小心解讀。
較早前選舉論壇中,曾俊華指林鄭月娥的「支持率」為30%,「不支持率」為45%,出現「負淨值」(即把「支持率」減去「不支持率」,這種計算方法並不理會表示「一半半」的受訪者),質問她會否考慮「退選」。
民調淪為攻擊對手的「彈藥」
曾俊華所引述應是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進行的調查。在是次調查中,受訪者會逐一對每位候選人表示「支持」或「不支持」等。結果曾俊華的「支持率」為42.5%,「不支持率」為8.4%;胡國興的「支持率」為11.5%,「不支持率」為22.9%。
候選人於選戰中引用民調結果為「彈藥」以攻擊對手是平常事,但是必須指出,民調結果並非簡單數字,背後有多個環節是必須留意的,包括問卷設計、調查機構、抽樣框架、訪問員訓練、調查方式等。本文便以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的民調結果為例子,說明不同的問卷設計如何展現出不同的「支持度」。
是次民調除了問及受訪者向每位候選人表示「支持」或「不支持」外,還要求受訪者在二選一下,表示支持曾俊華出任特首的為54.7%,表示支持林鄭月娥的為33.5%,表示「兩位都支持/不知道/無意見」為11.8%。
這裡帶出至少兩個問題:一是為何使用「支持度淨值」,以及此問法是否可以較早時候已可預計結果?二是為何使用「二選一」,而非「三選一」?
問題設計有偏差 對林鄭不利
這兩條問題其實都關乎研究者本身想回答的研究問題。「支持度淨值」旨在了解個別政治人物在社會上的「支持度」;「二選一」旨在假設候選人只有兩位,市民的取態會如何。若然我們想研究的問題是了解在香港實際政治環境下,受訪者在三位候選人比較下的「支持度」取態,那麼「支持度淨值」和「二選一」均是偏離這個研究問題。
問卷問法的關鍵在於令受訪者置於怎樣的處境,令其面對該處境下的因素,進而作出選擇。「支持度淨值」問法下,受訪者被逐一要求向每位候選人表示「支持」或「不支持」,把其他候選人排除,並沒有考慮比較因素。而「多選一」問法下,受訪者可能要考慮多位候選人於各方面的比較,如中央信任以至候選人政綱、願景、能力等因素。這點的重要性在於香港的特首選舉投票方式是每名選民只有一票,並非類似「支持度淨值」問法般要求選民向每名候選人作表態。
至於「二選一」問法,則跟現在有三名候選人參選的實際情況不符,這令民調結果排除了作出真實投票的考慮。舉例而言,「二選一」最為明顯的是系統性地排除了選民於「三選一」下的策略性投票思維,強制了他們在問卷設計中從三位候選人裡所選出的兩位中作比較,進而作出選擇。另外,為何只是曾俊華和林鄭月娥作比較,而並非胡國興跟曾俊華比較,或胡國興跟林鄭月娥比較,這可能打擊了部分受訪者尤其是胡國興的堅定支持者回答的意慾,主因是他們可能認為問卷問法「偏頗」,這進而可能影響民調結果。
進一步回應第一條問題,客觀而言,「支持度淨值」問法對曾俊華較有利並非不可預計,這能從港大民研過去的追蹤調查結果取得啟發。該機構有一條問卷問題為「假設明天你有權投票決定續任或者罷免林鄭月娥/曾俊華作為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你會投續任、罷免、棄權票?」
而該機構會為司長計算「淨值」,即把「續任票」的比例減去「罷免票」的比例。自2015年以來,結果顯示林鄭月娥的「淨值」大概維持在一成多至三成多,而曾俊華的則維持在三成多至六成多,林鄭月娥的「淨值」絕大部分時間低於曾俊華。
這現象的其中可能原因是林鄭月娥作為政務司司長,其處理的事務如政改、退保等富爭議性,所以市民對其印象較鮮明,而此印象隨着時間已鞏固下來。而曾俊華作為財政司司長,在任期間較少接觸富爭議性的議題,例如改變稅制等,這令市民對其印象較模糊。
客觀而言,他獲得更多可以通過公關手段開拓「支持度」的空間。另外,曾俊華曾為財政司司長,建制派基於昔日合作關係未必用盡全力批評他。但是「泛民主派」則大多過去甚少跟林鄭月娥合作,可以毫無保留地「開炮」,這令林鄭月娥「支持度」所承受的壓力更大。
反對派要捧抗拒中央及特區政
府的「炮手」
曾俊華必須認清其較高「支持度」部分來自其團隊的努力,但是也有部分來自客觀政治環境造就。按照現時「泛民主派」的說法,支持曾俊華的主因是認為他較胡國興勝算較高,「有機會」擊敗林鄭月娥。但是若然他並無此勝算,跟胡國興的位置互換,那麼「泛民主派」同樣會稱曾俊華已完成其任務,不用繼續支持。「泛民主派」在利益盤算下,力捧曾俊華,其用意就是「炮製」一位跟建制派有千絲萬縷關係、相對熟悉政府運作的政治人物,給予其成為對準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炮手」的任務。
廣大市民普遍希望香港更少政治紛爭,更好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穩步向前。如何可以向此方向努力,是每位真心熱愛、服務香港的人須認真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