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絕版大木船「大張保」周六揚帆

2017-04-19
■全長96呎的「大張保」號,動用一年半時間人手建造,可載客92人。 梁祖彝  攝■全長96呎的「大張保」號,動用一年半時間人手建造,可載客92人。 梁祖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遊覽維港景色的木製帆船又多一隻,繼「張保仔」號後,更巨型的「大張保」號將投入服務。除了載客在中環及尖沙咀兩岸遊覽維港景色外,更設有到南丫島、赤柱、長洲等地的航點。木船由86歲的老船匠區渭「父子檔」親手建造,亦是其退休前的最後傑作,亦可能是本港最後一隻商營木船。

動用40人 花年半製成

繼2006年的「張保仔」號後,老船匠區渭與兒子區世傑打造更大型的姊妹號「大張保」。「大張保」由船公司Aqualuna斥資興建,並找來光明船廠建造。

木船以人手製造,全長98呎、高兩層、以柚木及抄木搭建而成,能載客92人,動用約40人,花近年半時間完成。

建造者區世傑解釋,木船全由人手搭建,不像纖維船及鐵船能以機器製造,要準確量出木材的大小,再以人手磨合,相差分毫亦可能會入水,須有豐富的經驗及判斷。他說,船身的支架及結構以結實的抄木建造,而外層則以油亮、線條分明的柚木包裹。

區氏父子是全港「唯二」掌握建造商營木船技術的人。區世傑指,近年木船被鐵船及纖維船取代,需求大減,由過往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每年做三四艘,演變至現時「十年也做不到一艘」,對上一次搭建的木船已是11年前的「張保仔」號。他稱,面對海浪的衝擊,木船較為穩定,而船艙內部亦較鐵船及纖維船的通爽。

面對行業斷層,材料短缺的困境,「大張保」號只好遷到內地製造。區世傑批評,政府對小型的船廠欠缺支援,沒有人才訓練,亦沒有木材,且造船工作艱辛,年輕人不願入行,且材料亦難在香港找到,「我們連找一口釘也找不到,用以接合木材的油灰也要回內地買。」

經驗老到的區渭至今建造超過300艘木船,搭建的步驟難不到他。

不過,區世傑指出,商營船須向海事處申請牌照,最困難的反而是要過海事處的批准。

他透露,當初的設計選用60呎的船桅,但海事處以過高的船桅影響船隻平衡,大幅縮短至33呎,「很可惜,一隻帆船沒有桅及帆是沒有靈魂。」

遊維港單程收220元

船公司稱,「大張保」將於本周六首航,接載旅客在中環及尖沙咀兩岸遊維港,沿途經灣仔及紅磡,單程票價220元。另外,帆船亦會提供半天離島遊,載客到赤柱、南丫島、長洲等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