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大足區,有一處誕生於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造像群-大足石刻,但是由於重慶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大足石刻在經歷了千年的高溫高濕後,進入高速風化期,多數造像都「病害」纏身,尤其是內地最大的集雕刻、貼金、彩繪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千手觀音」,損壞程度十分嚴重。以陳卉麗為代表的14位石質文物修復師,歷經八年搶修,成功完成了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工程,讓曾經黯淡無光的石刻金光再現。陳卉麗因此被人親切地稱為「石頭御醫」。 ■文 / 圖:香港文匯報
記者 張蕊、孟冰 重慶報道
2008年國家文物局將千手觀音確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進行保護修復。從2008年至2015年,八年的時間裡,陳卉麗和她的團隊每天都站在高高的腳手架前,面對冰冷的石壁,從事着單調的工作,長期嗅着刺鼻的材料味、黏得一身塵土,或站、或蹲、或躺,一個姿勢就是一整天......
炎暑不吹冷氣 寒冬不烤火爐
因為文物保護環境的限制,再熱不能吹空調,再冷不能烤火爐,他們不得不克服凍瘡、蚊蟲叮咬、化學試劑過敏等身體上的折磨。「做我們這行,除了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超強的耐心、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毅力。」陳卉麗說。
「千手觀音」共有830隻手,病症各不相同。為了修復千手觀音像,陳卉麗團隊填寫調查表1,032張、約35,000個數據,手繪病害圖297張,拍攝現狀照片1,300餘張。她個人還獨立完成千手觀音造像80隻手、20件法器的修復方案編制、本體修復和修復技術報告編寫。
陳卉麗告訴記者,每修復完一隻手,他們都會將修復前後的三維模型、修復材料等檔案存檔,這為未來出現問題,後人再次修復時提供依據和資料。修復師們在狹小的修復空間裡,有的拿着手術刀,有的拿着注射劑,有的拿着鉗子......無一不小心翼翼、細緻入微,就像拯救病患的醫生,不敢有半點疏忽,因為他們知道,文物的生命亦只有一次。
創新修復方法 完整真實兼顧
陳卉麗告訴記者,修復石刻必須以真實性為第一原則,要根據史料、造型本身的對稱性,辨別出殘缺手部原本的模樣,再對缺失部位延伸造型。如果找不到依據,寧願保持原樣,也不能擅自發揮。在修復千手觀音造像的主尊像時,陳卉麗發現主尊右邊前伸的主手自腕部殘缺,現存手掌及布帕為後人補塑。後人補塑不僅改變了文物歷史真實性,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造像的美觀性。
為修復這隻手,她先後對四川、重慶、河北、山東地區等三十多座石窟的觀音像進行實地考察,試圖找到其修復依據,但最終卻一無所獲。修還是不修成為一個難題--修,就會違背真實性原則;不修,又會極大地影響造像的完整性。她和同事們不停地研究、討論、評估着修復的各種利弊。
最終,陳卉麗基於文物修復真實性的原則,創新性地提出:依據千手觀音造像對稱原則,按照另一側相對應手的形態,採用「可拆卸式的」方法來修復此手,以便於後期再次修復處理,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文物專家的一致認可。陳卉麗利用手臂原有的修復孔,植入錨桿,然後把新雕刻的手接上,既保證了造像的完整性,也體現了她科學修復的精神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