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颱風信號一百年?難道一百年前沒有颱風信號?不是,只是沒有用數字。那用什麼呢?以前是用風砲的,但風砲是當颱風十分接近時才會發出,所以對市民的警示作用不足夠。
到1917年,天文台開始採用數字颱風信號,讓市民有更加好的預警。一號相等於今天的戒備信號,而二三四五號就相等於今天的八號風球,六號就等於今天的九號風球,代表烈風增強,去到七號風球,相等於今天的十號風球,即是風力已是最大,達到颶風程度。
1931年首用一至十號系統
其實在過去的一百年,數字颱風信號是經歷過很多次的變更。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31年。為什麼呢?原來在1930年,遠東區的台長開了一個會議,統一了這個系統。1931年,香港正式採用由一號到十號風球這個系統。
80年前,有五號、六號、七號及八號風球,哪一個風力強勁些?他們均代表烈風,但是從4個不同方向吹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市民可能會有誤解,譬如由八號改為六號,是否風力有所下降?其實不是,4個不同的數字,只是代表4個不同方向,即是一樣咁大風,那就很容易引起誤會。
有見及此,天文台經過一輪諮詢同研究,去到1973年,就決定採用一個今天大家好熟悉的風球制度,就是用一個數字表示4個不同的方向,即八號風球。
為什麼八號烈風訊號,要分4個方向,分得這麼仔細?因為香港的地形非常複雜,從不同方向吹來的風,影響都不同。
你可能會問,為何十號風球沒分4個方向?十號風球是颱風風眼已經非常接近香港,風力很大,達到颶風程度,因為在風眼當中,會是在無風的狀況,但很快又會從另一個方向再吹來很大的颶風,所以它不能分4個方向。《數字颱風信號百年來的演變 》
簡介:本欄以天文台的網上氣象節目《氣象冷知識》向讀者簡介有趣的天氣現象。詳請可瀏覽天文台YouTube專頁:https://www.youtube.com/user/hkweather。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