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一帶一路互通】港生貼地訪哈 感受「帶路」朝氣

2017-05-11
■香島中學交流團包含三個年齡段的成員。 校方供圖■香島中學交流團包含三個年齡段的成員。 校方供圖

觀察當地青年自信熱情引發反思 國民身份認同大增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香港學界亦積極把握機遇,增加與沿線國家接觸,促進民心互通。香島中學早前獲公民教育委員會資助組織交流團,前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進行一場「貼地」的考察學習:港生除有機會到訪四所當地學校,還走入當地市民生活,認識「日常狀態」下的哈國。有學生觀察到當地青年人自信、熱情、朝氣蓬勃,引發對自身的反思,增加了自身的國民身份認同;亦有人於行程中成功克服對陌生世界的恐懼,變得有膽往外闖。■記者 柴婧

是次考察團獲公民教育委員會「『一帶一路』交流資助計劃」資助,到屬於歐亞心臟的哈薩克斯坦進行了8天的政經文化風情考察學習。

香島的負責老師王翠蘭直言,此行活動機會難得,由於需要請翻譯,成本極高,相關資助是成行關鍵之一。參與活動的二十多人中,除香島師生外尚包括部分正就讀大學的校友,校方並邀得兩名專業攝影師隨行拍攝行程感受,藉以刺激同學們思考及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帶問題上路 防走馬觀花

為讓考察學習有一定深度,出發前香島中學特別邀請研究「一帶一路」的學者和曾於中亞做了十多年貿易生意港人分享相關知識和背景資料,並讓學生們「帶着問題上路」。

團員之一的中五生王晉頤想知道「『一帶一路』在哈薩克斯坦究竟影響力如何」,另一中四生江富軒則說:「我想知道當地的年輕人有什麼出路可以就業。」

精簡活動環節爭取交流

王翠蘭提到,考察活動要「貼地」才能更助於學生思考和觀察,因此校方安排到當地漢語學校、理工學院、大學、酒廠、哈薩克族村落等地參觀時,會盡可能讓同學和當地人直接交流,例如訪校時只保留簡短演講等項目,讓同學有更多時間與當地學生一同吃飯聊天。

江富軒在交流中發現:「他們國家的學生很關注當地的『光明之路』計劃,因為它提供許多機會,而這個計劃也和『一帶一路』有對接合作。」王晉頤說:「當地人對『一帶一路』的了解不算太多,不過,他們的學生對來中國發展很感興趣」,笑言「聽到這些很開心」。

漫步城市親身接觸市民

為讓學生認識「最日常狀態」下的哈國社會,校方於途中偶爾特意放棄乘車,讓學生以雙腳漫遊當地城市,親身接觸不同階層的市民,深化親身感受。在與當地人多次交流中,交流團成員普遍發現當地年輕人很多都朝氣蓬勃,王翠蘭更用「驚喜」來形容:「我們接觸的年輕人,各個都知道自己的國家目前並不發達,但都對國家和自己都滿懷期望,儘管英文不好,和外國人交流時,亦依然充滿自信。」

王晉頤補充:「我在公園和當地人聊天,有個小伙子聽出我們是中國人,就主動過來用普通話說 『你好』!這在香港是很難見到的。」江富軒更反思自己:「當地人對外人好熱情,相反我們在港,和外地同學交流卻很多時會感到害羞。」

踏足陌生國度收穫勇氣

踏足一個對大部分香港人而言都比較陌生的國度前,有些同學會感到恐懼,但親身經歷後,勇氣大大增加。王晉頤說:「難以置信我到了哈國,經歷之後,讓我對將來應付不同文化有了準備,再出去我也不會害怕,我和同學相約,打算今年世博會時再去一次哈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