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吸塵機」新術取血栓 成功率高達60%

2017-05-18
■謝曼瑜指,溶血針功效具時效性。香港文匯報 記者 趙虹 攝■謝曼瑜指,溶血針功效具時效性。香港文匯報 記者 趙虹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病人一旦動脈缺血性中風,注射溶血針屬現時標準治療,惟該法有時效性,亦非所有病人均適宜。瑪麗醫院早年引入動脈取栓術,為不宜注射溶血針的大血管栓塞病人施行手術,取出栓塞血管內的血塊,成功率高達60%。有負責醫生表示,該手術已獲外國醫學界證明,惟有10%病人術後會出現再次中風等的風險。

醫管局整體公立醫院有約一萬宗中風新症個案。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謝曼瑜估計,當中該院接收600宗至700宗缺血性中風個案,其中30%為大血管栓塞。若該類病人在病發的3小時至4.5小時內注射溶血針,32%可於3個月內活動回復正常,成效明顯。惟6%會有腦出血風險,死亡率約半。

溶血針具時效性 死亡率20%

謝曼瑜指出,溶血針功效具時效性,4個半小時後注射療效微,反而加重病情,死亡率不但達20%,同時只僅有10%病人的栓塞大血管可於注射後回復暢通,康復率低。

綜合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或地區的5份針對性研究,向大血管栓塞病人注射溶血針的同時,施行動脈取栓術以取出栓塞大血管的血塊,病人痊癒率會明顯提高,其中病人活動恢復機會由原本的26%,倍增至46%,成效顯著。美國亦於2015年把動脈取栓術納入標準治療指引,進一步印證有關治療的成效。

謝曼瑜透露,該院早年已引入動脈取栓術,首宗手術於2005年施行,近數年平均約有10名病人接受該類手術治療。醫護人員會從病人大腿導入導管,延伸至頸部及腦部血管栓塞部位,利用猶具「吸塵機」功能的導管吸出血塊,手術時間取決於血塊大小,由半小時至超過3小時不等。

她又指,曾有一名需服用薄血丸的輪候心臟移植病人出現中風,惟擔憂注射溶血針會增加腦出血機會,故施行動脈取栓術,術後成效不錯。經電腦掃描後,本來達三分之二腦部中風的面積下降只剩小部分,局部身體癱瘓的程度減低,手術成功率高達60%至88%。不過該手術仍有風險,包括有10%病人術後會出現血管出血、撕裂或再次中風的風險。

謝曼瑜強調,愈早發現病情及給予治療,愈能提高痊癒率,故病人自身對該症的認知十分重要。

她提醒,若病人發現自己驟然口不能言,面部出現不對稱,有可能已有大血管栓塞的傾向,應盡快求醫,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