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工匠老齡化收益低 技藝傳承前景堪憂

2017-05-30
■正在專心雕刻龍頭的霍沃培。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正在專心雕刻龍頭的霍沃培。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端午節前,香港文匯報記者到廣東省東莞市走訪了在中堂t最為出名的兩家龍舟製造廠--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懷女創建的大東向馮氏造船廠和由斗朗村的霍灼興創建的斗朗船廠。轟鳴的機器聲,滿地的木屑,散落在四周的電風扇,幾名滿臉丘壑的工匠......與其說是廠房,倒不如說這裡更像手工作坊。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馮懷女年事已高,基本不再親自參與龍舟製作;而2008年被廣東省列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霍灼興已經離世,目前正在充當傳統龍舟製作工藝傳承主力的是馮懷女的兒子馮沛朝和霍灼興兄長霍沃培,他們還在東莞市級傳承人的申報過程中。龍舟製作技藝的傳承前景堪憂。

上世紀70年代,龍舟製作工匠可謂「高薪職業」,生產隊每天工資不到1元(人民幣,下同),而龍舟製作工匠就有3元收入。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後,龍舟尺寸開始變得多樣化,傳統龍舟在龍舟比賽中使用減少。如今,製作龍舟全憑體力;工作環境差;學徒學藝時間過長,有天賦的學徒至少也需要10年才能出師;每年只是農曆三、四月忙碌;旺季雖然每天高強度工作9小時,但只有200多元的收入。這五大難題阻礙了年輕人入行學藝的步伐,霍沃培表示,已經近40年沒有「新鮮血液」加入。

因為工作量不足,斗朗船廠也不敢招聘固定員工,只是每年繁忙時才找一些老藝人來幫忙。如今製作龍舟的全是六十歲至七十歲的老人,他們對龍舟製作的工序爛熟於心,但說到將來大家都沉默寡言,因為龍舟製作祖傳技藝的傳承似乎已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