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肩擔道義 健筆為家國
在大公報115年的歷史中,從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是最為苦難悲壯也最慷慨激昂的14年。從獨家報道「九一八」事變,到兩位大公報記者在密蘇里艦上「會師」,大公報記錄了這段歷史的慘痛開局與偉大勝利。在每一個歷史關頭,這份報紙,用從前線硝煙中發回的帶血的新聞和圖片,用凝聚着深邃思考與深摯情感的評論和吶喊,來喚醒同胞、激勵國人,來以筆為劍、刺向日寇。
1931年,「九一八」事變激起了中華民族14年奮勇抗戰。大公報率先獨家報道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第二天又獨家採訪了張學良,是為張學良在事變後首次對外界發聲。大公報積極聲援打響抗戰第一槍的「江橋抗戰」,號召「外患必禦,國土必守」。後又特派記者陳紀瀅秘密深入偽滿洲國,在「九一八」事變兩周年之際刊出獨家報道揭露日本暴行。
這份報紙成為報人抗戰的先鋒。
謁張談話震驚全國
1931年9月19日,正在北京的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趕到協和醫院,第一時間獨家採訪了正在養病的張學良,寫成了《本報記者謁張談話》。張在談話中承認:「君來為訪問瀋陽之新聞乎,實告君,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大公報以放大的粗黑字體刊出,舉國震驚。
孤膽英雄隻身秘訪東北
193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兩周年,大公報推出了一份「紀念特刊」,用四個版面刊登了一篇文章。這是《大公報》記者隻身潛入東北、冒着生命危險換來的一份秘密調查報告。文章詳細描述了在日軍佔領下東北各地民眾的生活狀況,向世人介紹了日本對東北的掠奪,披露了日軍遍佈東北各地的兵營,並介紹了日本殖民統治機關的組織架構。這篇文章後來定名為《東北勘察記》。
《東北勘察記》作者是被譽為「孤膽英雄」的陳紀瀅。他從天津出發,坐船到大連,途中被日本人扣押,後來設法逃脫,到達東北。他以郵局職員身份為掩護,先後到過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滿洲里等地秘密調查。1933年9月16日,陳紀瀅經由山海關回到天津。返回報社後,連夜寫出三萬多字,兩天後在大公報上發表。
陳紀瀅(1908-1997),著名記者、作家,本名陳奇瀅,河北安國人,北平民國大學畢業。抗戰期間,在武漢和重慶主編《大公報》副刊。被聘為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8年當選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8月12日赴台,後任《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國廣播公司常務董事、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1997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