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盧溝橋畔發起攻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中國軍人以簡陋武器和血肉之軀,奮勇抗擊。
在抗戰期間,哪裡有硝煙,哪裡有戰火,哪裡就有大公報戰地記者出生入死的身影。國內戰場,第一個抵達盧溝橋事變現場的方大曾,台兒莊前線炮火下的范長江,匍匐在山西青紗帳邊的孟秋江......國際戰場,直擊倫敦大轟炸的蕭乾,穿越印緬生死線的呂德潤,縱橫太平洋戰場的朱啟平......大公報的戰地記者們,在血與火的第一線,冒着生命危險,發回了一篇篇帶着體溫的報道,記錄了二戰中最生動、最慘烈、最光榮的一個個瞬間。
1938年5月,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對「戰地記者」作過一番精彩的闡釋。他說:「國家民族的境遇,戰地記者看的最清楚,軍民做犧牲,城鎮成焦土。諸君在敵人炮火中,在戰士血跡上,認識了國家,認識了民族,也認識了自己,這種鍛煉,是有無上價值的。中國民族新生命之發揚,主要靠戰地記者血淚交融的幾枝筆。」
生命定格25歲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筆名小方,北平人。「九一八」事變後,這位在老北京胡同里長大的青年,就拿起相機和文字為武器,為抗日救亡而奔走於綏遠、冀東等地,留下了數百張反映抗日題材的攝影作品。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他是第一個冒着生命危險去一線採訪的記者。
1937年9月18日,距離「九一八」事變整整六年,方大曾從河北蠡縣發出了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他還給親友寫信表示會繼續北上,「達到長江原來給我的任務」。當月30日,上海大公報發表了這篇通訊。然而此後,再無方大曾的消息。
直到一年之後,1938年9月13日,身在漢口的范長江還撰文抒發自己的焦慮心情:「我們還看不到我們這位碩壯身軀、紅潤面龐、頭髮帶黃、斯拉夫型的青年新聞戰士。」有新聞史家研究指出,方大曾是全面抗戰之後第一位殉國的戰地記者,生命定格在25歲。
防空洞旁寫文章
盧溝橋事變後,范長江還負責華北戰場大公報戰地記者群的協調聯絡工作,凝聚和組織了一支堪稱當時最優秀、最敬業的戰地記者隊伍,有孟秋江、邱溪映、方大曾等。他們為大公報寫了大量戰地通訊,如范長江《察哈爾的陷落》、孟秋江《南口迂迴線上》、邱溪映《未死了的英雄》、方大曾《血戰居庸關》。戰局緊急時,他們「經常在城牆邊防空洞旁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