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大地 > 正文

琥珀首現古雛鳥 距今9900萬年

2017-06-09
■比龍標本蘊藏幾乎完整的雛鳥。小圖為標本內的鳥足。 網上圖片■比龍標本蘊藏幾乎完整的雛鳥。小圖為標本內的鳥足。 網上圖片

約9,900萬年前的雛鳥,被完整藏在一枚長約9厘米的琥珀中。昨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介紹,來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有史以來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標本。該化石保存了豐富的雛鳥身體細節,其中的鳥足更是清晰可見。 ■新華社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白明副研究員、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合作開展。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達介紹,「研究表明,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標本罕見 保存完整

「此次我們描述的古鳥類琥珀珀體很大,長約9厘米,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論文的作者之一、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介紹「這些保存下來的軟組織除了各種形態的羽毛之外,還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這為古鳥類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邢立達說:「這隻小鳥體形嬌小,當時牠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琥珀中的古鳥標本保存極為完好,尤其是約2厘米長的金黃色鳥足特別醒目,「上面的鱗片,絲狀羽栩栩如生,有很鋒利的爪子,當時當地人都以為是蜥蜴爪,但我意識到這個標本尤其特殊,更像鳥類的足部。」標本的擁有方、騰衝虎魄閣博物館館長陳光回憶道,「我們後來選擇與邢立達團隊合作研究,他確認了我的猜測,這確實是鳥足!而我的愛人則給這件標本起了一個昵稱,叫『比龍』,這是緬甸一種琥珀色小鳥(小雲雀)的當地讀音。」

重構信息 助推研究

據了解,研究團隊在剛獲取標本時,只是注意到了一對非常精美的鳥足,之後採用顯微CT等無損設備來成像和分析標本,才發現了琥珀內部還隱藏着頭骨、脊椎等重要信息。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專家們認為,比龍標本是目前緬甸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鳥類化石,琥珀的特異性使其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豐富的雛鳥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人類了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