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新華是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首位螢火蟲博士,他成立了內地首個螢火蟲研究及保護公益組織,並在湖北通山大耒山建立內地首個螢火蟲保護地。
2008年開始,付新華通過講座、著述、攝影,向公眾傳達科學賞螢、保護螢火蟲棲息地的理念。後來,他發現螢火蟲被捉到城市裡放飛、在網上售賣的現象越來越多。隨着經濟的發展,環境的污染破壞,某些種類的螢火蟲數量已經非常少,處於一個亟待保護的狀態。付新華覺得光呼籲還不行,一定要做實事,於是便成立了內地唯一一家螢火蟲環保組織--湖北省「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
繁育基地年育逾8萬螢火蟲
2014年,付新華在科考之時,無意發現大耒山的自然生態是螢火蟲生長的絕佳環境,於是便將螢火蟲繁育基地建在了大耒山。他前後投入了超過80萬元人民幣積蓄,用於基地的建設、復育。為了創造適合螢火蟲的生長環境,付新華團隊從村民手中流轉來了一片水稻田,把室內繁育的水生螢火蟲釋放到田中,使水稻田螢火蟲數量增加。他們研發的產品「亮火蟲大米」,採用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打除草劑等的耕種方式,改善了水稻田的生態環境,保護了水生螢火蟲。距水田不遠處還有100餘平方米的繁育基地,裡面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邊用籃子乘土加以引水打造適宜幼蟲生長環境,另一邊將成型螢火蟲放置紗網中,便於交配。付新華介紹,17年來他研發出的工廠化螢火蟲繁育技術運用於此,每年可以繁育出8萬餘隻螢火蟲。
談到對繁育基地下一步效果的期待,付新華表示想以大耒山為試驗場,在此實驗螢火蟲復育的模式和技術,並將這種模式複製全國各地。同時能讓公眾近距離、方便地觀賞到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同時也以螢火蟲作為生物指示物種,修復我們的生態。■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