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北返之鷗」訴鄉情

2017-06-27
■寫生中的溫悲鷗■寫生中的溫悲鷗

故鄉與第二故鄉是溫悲鷗作品中不時被表現的主體。在他的作品中,地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色彩對話一直在以特殊的方式存在。在大時代的動盪歲月中,溫悲鷗用人生的畫筆、歲月的色彩寫下了找尋原鄉精神中的不同感受,並讓這種感受延續到今日。■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受訪者供圖

溫悲鷗這個名字,對很多中國的美術愛好者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在他的出生地印尼,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Wen Peor卻是頗受藝術界歡迎、具有鮮明獨特風格、與印尼著名畫家亞梵地(Affandi)、李曼峰等人齊名的畫家。

出生印尼的藝術奇才

溫悲鷗(Wen Peor),原籍廣東梅縣。1920年出生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巴東市。1934年回廣州廣雅中學念書,得水彩畫家梅雨天教導,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與古元、賴少其、唐德鑒和梁蔭本等先後成為校友。1945年參加印尼名畫家亞梵地(Affandi) 、亨達(Hendra)等組織的「人民畫家協會」。1949年在巴東舉辦首次個展。1955年與印尼著名華人畫家李曼峰等人共同創立「印華美協」,次年被選為理事,後為副主席。1957年油畫《月是故鄉明》為印尼總統蘇加諾購藏,現藏印尼總統府。1969年參與創作北京華僑大廈大型壁畫。1980年南下香港定居,之後多次應邀回印尼參加畫展,此間多幅作品被東南亞、日本和香港等地私人藏家高價收藏。2001年出版《故鄉與第二故鄉--溫悲鷗畫集》,此後數年,以賣畫所得資助內地超過100名貧困大學生。2007年病逝於香港。

印尼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而今年適逢香港特區成立二十周年,廣東畫院與珠海古元美術館在珠海古元美術館舉辦「故鄉與第二故鄉─溫悲鷗畫展」,以紀念逝世十周年的印尼歸僑畫家溫悲鷗先生。這位曾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要驛站--中國和印尼奮力飛翔的「北返之鷗」(著名書畫家葉恭綽先生語)舉辦專題紀念畫展,實在是具有不平凡意義的畫壇佳話。

畫作成為友誼之橋

溫先生一生為人低調,溫良恭讓,但依憑對中國、印尼兩個故鄉的熱愛,對生活、大自然的細緻觀察,對創作的熱情和真誠,筆耕不輟,藝術追求不斷得到淨化和昇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溫悲鷗先生自幼熱愛美術,堅持自學,孜孜不倦,觸類旁通,在油畫、水彩、水墨、彩墨、亞克力(丙烯)畫、版畫、鋼筆畫、刻章甚至木刻等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他的畫作充滿時代氣息,有強烈的使命感和浪漫情懷,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對色彩和線條具有天生的敏銳觸覺,畫作顏色豐富多彩,線條富於想像力,創作大膽而不落俗套;年輕時筆觸粗放,用色頗為凝重;晚年性格趨於沖淡,用色走向燦爛而夢幻。他的作品題材廣泛,筆下既有中國的壯麗河山,也有印尼的寧靜漁村;既反映波瀾壯闊的時事現實,也歌頌歡樂的家庭溫情;既有婀娜多姿的巴厘舞女,也有力抗狂瀾的黃河船夫......南洋風情與中國元素相得益彰,使他的畫作散發出動人的獨特魅力。

溫悲鷗先生是僑居印尼的華人,與印尼著名美術家亞梵地(Affandi)、亨達(Hendra)、蘇達梭( Sudarso)等人交往深厚,年輕時經常一起切磋畫技。1982年,75歲在印尼畫壇德高望重的亞梵地(Affandi),得知暌違多年的溫悲鷗定居香港,馬上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親筆信,邀請他到印尼,像以往一樣一起談論藝術共同創作。寥寥數語,道出了對溫悲鷗這位華人兄弟的深切思念之情,中印民間的友誼源遠流長,在兩位傑出藝術家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尋找原鄉精神

在展覽的開幕式上,溫悲鷗的兒子溫海在致辭時說:「千言萬語,唯有感恩。感謝廣東畫院、古元美術館以及珠海市相關單位的領導和各界友好,讓這次父親的紀念畫展得以成功舉行。這次畫展是父親逝世後第一次在中國內地舉辦的紀念個展,而父親與古元先生是校友,我相信這種緣分使得這次紀念展覽更顯得意義深長,相信父親在天上也會欣然地微笑。父親一直自喻為藝術上的北返之鷗,就讓父親的作品,從珠海這個南中國海邊珠江口畔風景秀美的海濱名城出發,成為溝通中國、印度尼西亞這兩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國家美麗的文化信使,再次飛翔!」

溫海告訴本報記者,溫悲鷗生在印尼,其社會身份在藝術的承載之下,逐漸變成了一個同情左翼的進步藝術家。正是這一原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印尼政局急速變化之後,他迅速離開了印尼。而這似乎並沒有割斷他與印尼的聯繫。人們可以在他的諸多作品中找到這樣的聯繫。故鄉與第二故鄉,對溫悲鷗而言,這是不可分離的共存概念。在他的畫作中,始終能夠感受到一種質樸和滄桑的原鄉精神。如果是刻畫千島之國印尼的作品,則能夠感受到非常細緻的地理描繪和線條;而描繪中國山河人物的作品,則充滿了一種接近空靈性質的磅礴氣勢。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地理而言,印尼是溫悲鷗的第一故鄉;但從精神層面而言,中國則是溫悲鷗的第一故鄉。地理的故鄉和精神的故鄉在溫悲鷗的畫作中,構成了獨特而精巧的對話:人生的對話,藝術的對話,歷史的對話,家國的對話。

溫海表示,其父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歐洲油畫風格,可以找尋到梵高等人的作品風格,這與印尼曾經是荷蘭的殖民地有很大關係;而溫悲鷗返回中國之後,也將中國畫的風格融匯在西畫的創作中。畫作風格的多元和要素的融合,在某一個面向上也印證了華僑的多元背景和生活境遇。這是大的歷史書寫和小的藝術評論都不能忽略的重要主題。東南亞華僑的藝術史,在溫悲鷗身上有了一種更加動人和深邃的思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