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古腔粵劇具傳承使命 阮兆輝遠赴南洋搜羅資料

2017-06-27
■阮兆輝和陳好逑演出南派精粹《武松》一劇中的《金蓮戲叔》。■阮兆輝和陳好逑演出南派精粹《武松》一劇中的《金蓮戲叔》。

近來粵劇市場湧現古腔粵劇、傳統粵劇,把雄踞粵劇圈逾五十年的唐滌生五大名劇的風頭壓了下來。粵劇是廣東本土文化藝術,成長在鄉鎮農村,但在城市如香港發展開來,香港粵劇已脫胎於傳統,成為另一類的戲曲。現今因為2009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核粵劇為世界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地位相對地提高,業外人重新衡量粵劇,業內人則開始尋找粵劇根源。

最初期在廣東省出現的粵劇,都不是以粵語唱做,演員講的唱的都是中州話,我們稱為古腔來演繹,而且沒有完整的劇本,一般戲行學戲,由師父口傳身授一代代地教徒弟。

據悉入戲行的人必習嫁裝戲,如《三娘教子》、《打洞結拜》、《金蓮戲叔》等,這些戲都是沒有劇本,由師父教徒弟。以古腔唱做,死記硬背的方式緊記。

另資料顯示戲行有「江湖十八本」,這些劇有文本,是戲行人必習的戲碼,這些劇目有戲行各行當可演繹的首本戲,如《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等;而粵劇演出又有一些固定程式,叫排場,康文署都主辦過粵劇排場戲專場,排場有「挈網巾」、「鳳儀亭」「會妻」、「殺嫂」等等。

最近康文署請得阮兆輝演了一台「粵劇南派藝術精粹」,古腔唱做演出《武松》,劇中的武打是硬橋硬馬的武術,參與演出的男性演員功夫扎實,拳來腳往之間很有男兒氣概。阮兆輝為了這個演出尋找資料,發現本港的戲行佚失了很多資料,他要去到南洋尋找,加上多年搜羅所得的資料,重新整理才成事。

而這齣南派戲,都是唱古腔,演唱特色和早前復修而得的《八大曲》相類似,正說明古腔粵曲是粵劇之祖。

據阮兆輝及一些戲行前輩分析及記憶,指廣東戲的始祖可能是外省人,來到廣東教戲,說的是外省話(中州話),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才由一群廣東老倌改用白話(現在的粵語)來演戲。

因此有人提出,要粵劇傳承下去,需要把最早期的粵劇找出來,加以記錄保存,這門藝術才會源遠流長地發展。本港的資深粵劇演員何家耀近年也努力地作古腔粵劇的傳揚者,他與徒弟鄭敏儀已演出了近六齣已整理好的古腔粵劇,有《金蓮戲叔》、《三娘教子》、《漂母飯信》等。新近又排演了一齣《酒樓戲鳳》,鄭敏儀更以紮腳踩蹺演藝演李鳳姐,婀娜的身段,難怪迷倒正德皇帝。■文︰岑美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