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由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與孔教學院主辦、中國歌劇舞劇院主演的大型舞劇《孔子》於七.一在香港上演。精緻考究的舞美服裝、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為觀眾描摹出春秋的時代氣象與聖賢孔子執着問道的一生。
舞劇的導演是孔子後人孔德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她說起孔子的一生與《論語》的層層深意,直言舞作要令孔子走下神壇,展現血肉鮮活的不同面向。■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中國歌劇舞劇院提供
舞劇《孔子》創排於2013年,首演便獲得了「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優秀劇碼獎。於一年間就上演超過100場,近年更多次巡演海外,獲得各界讚譽。
作為孔子第七十七代後人,孔德辛眼中的孔聖人是什麼模樣?「首先不是特別陌生的,像家裡的一個老爺子。」她笑着說,從小,學校的同學看着教科書裡的《論語》,總愛開她的玩笑:「你都不用背,那都長在你身體裡了。」那時的她懵懵懂懂的,對這位祖先的印象,是《論語》,是爺爺的故事,是家裡掛着的畫像,還有那專門從曲阜請回來的孔子像。「那時我小,家裡頭的爺爺,山東人嘛,每天吃飯時會喝着白酒,說說家裡的事情。我就聽呀聽呀。每年我們也要回家祭祖,家裡也供着孔子像。」孔子對她而言,與其說是巨大光環下的民族聖賢,不如說是一個威嚴的大家長。
到了大學時,孔德辛修讀導演專業,當時就想着,如果有機會就可以將孔子的故事搬上舞台。2012年,機緣到來,中國歌劇舞劇院的院長問她,有沒有什麼好的題材和想法來做一部民族舞劇。就這樣,舞劇《孔子》誕生了。
重新發現孔子
《孔子》是孔德辛導演的第一部舞劇,卻有着令人驚訝的老練成熟。她將孔子的故事與舞蹈相結合,避開了容易落入窠臼的「聖賢式」造像,反而呈現了一個喜怒哀樂均鮮活動人的孔子。「做舞劇的時候,我對孔子的感覺有所改觀。他的雕像很嚴肅,讓人對他更多的是景仰。但慢慢了解他,會發現他不像聖壇上那樣一本正經。比如他的教育。我們現在的人把他稱為政治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了不起的老師,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一個老師能有那麼多的學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那個時候一個城池才多少人?那一定是因為他的教育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他非常受弟子的愛戴。怎麼能夠受弟子愛戴呢?我們去看他是怎麼教學的--談吐風趣、思想樂觀。那個時候其實就有了『寓教於樂』了,他帶着學生不僅在私塾裡讀書,還去郊外,跳到水塘裡面洗澡、游泳,躺在石頭上問你們有什麼抱負目標、想當什麼人。這樣一個老師,學生喜愛他是一定的。」
如此有個人魅力的孔子,在政治上卻是不得志的,他多年來周遊列國,孜孜不倦地向君主訴說自己的理想和觀念,卻往往碰壁連連。「他很執着,當他處處碰壁、如喪家之犬時,精神上仍然是非常樂觀、積極向上的。」孔德辛說,「當最後他寫下《幽蘭操》,我能夠讀懂他的心境了。那時他年齡很大了,回到家鄉魯國。回望一生,當時局動盪時根本沒人聽他說,因為大家都忙着爭權奪利。而到了這個時候,他知道自己大概就要如此終老、無所定處。回家的路上,他看到雜草中的蘭花,覺得那就像自己,動盪中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
列國之途
這樣一個孔子,對孔德辛來說,不只是修改《詩經》、撰寫《春秋》、留下《論語》的那個大儒,還是可敬可愛的師長,與有着執着抱負卻終難一展志向的政治家。他的求道之路艱困而綿長,前行的過程就像不斷磨練自我又求證於心。這其間,自然有高亮的氣節可供讚頌,有夢想失落的悲壯瞬間值得史書大書特書;卻也有朦朧的煙火氣,有數不盡的五味雜陳與人生況味。
「這麼一個偉大人物的舞劇,不能說話,只用肢體語言,怎麼能把孔子的思想、《論語》的東西表現出來?」孔德辛說,「人物一定要從他的內心出發,讓他下了神壇,接地氣,走到觀眾的心裡面,才能產生共鳴。」
於是舞劇《孔子》選取了孔子列國為主線,由「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構成。從參政進諫、周遊列國、危困絕糧、絃歌幽蘭、晚年歸魯、制禮作樂等情節,來展示孔子的一生。「列國是他一生中最艱難、最執着、最不能缺少的部分。『亂世』是宮廷中的舌戰群臣,社會與宮廷的關係;『絕糧』是講外患。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無法解甲歸田。孔子想要夜不閉戶解甲歸田,大家都想,但不可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沒人聽他說,他的政治生涯也沒有結果;『大同』是孔子的烏托邦世界,是他想像中的社會、國家的樣子,是他的世外桃源;『仁殤』則是最後還是回到了現實,他傷不逢時、寄蘭作操,只能將自己的畢生學問傳授給學生以一代代發揚下去。」
孔子怎麼跳舞?
故事有了,但表現形式呢?孔德辛說,創作剛開始的時候,壓力特別大,專家領導都紛紛詢問:「孔子要怎麼跳舞?」
創作組選擇從孔子的情緒變化來推導肢體語言。「最簡單的就是喜怒哀樂。思念怎麼跳舞?就能摘出他的肢體語言。」整個舞劇都試圖再現春秋時的氣象與文化特色。其中的舞蹈段落唯美而古意盎然:《執羽》再現先秦樂舞「羽舞」的宏大場面,《頌賢》是男子之舞,賢人雅士以文會友、作詩唱賦,多麼逍遙?《采薇》是仕女的曼妙舞姿,是楊柳依依、生機盎然的動人場景,而《玉人舞》則是「君子如玉」的清雅之味。
除此之外,舞台設計與服裝、道具的細節也十分考究。整個舞台以巨大的竹簡作為佈景的主要元素,它們可以上下左右移動,也可以切換舞台與空間調度,「整個設計節制而乾淨。」服裝則還原歷史,借鑒了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的紋飾,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創作。「做歷史的東西,文化底蘊的東西,要站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再創作,不然就是瞎編亂造。」孔德辛說。
中國名片
舞劇《孔子》自2013年誕生以來,足跡已遍及多個國家及地區,今年初時,亦先後登上了美國林肯表演藝術中心與肯尼迪藝術中心的舞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片」。「我們最早時去了澳洲,之前去了東歐四國,還去了意大利、台灣、澳門,現在來香港。觀眾的反應是,覺得太神奇了。以前都是在書上看到這個人,當他出現在舞台上的時候,覺得太驚訝了。」孔德辛說,「東方的美是神秘的,不像西洋。我們幾千年的歷史中,唐宋元明清,每個年代都有不同風格的美。我們去演出時,老外都驚歎得不得了,有些觀眾特別可愛,還問我們的衣服在哪裡可以買到,然後也有華人會穿着漢服來看演出。」
孔德辛說,剛開始創作《孔子》時,一心只想着盡可能展現孔子的多個側面,並沒有預想到作品可以走到今天這個位置。問她如何看待傳統文化題材的當代再造,她說:「當然要有當代的視角和元素,觀眾和創作團隊必然是現代人。但文化的內核上,要去找比較樸實的東西,這樣的話才代表中國,代表中國文化的氣質,如果做成cosplay,那就跑味道了。外國人喜歡中國的文物,就是喜歡那個時候的那個東西,現代的仿製品,再美,都不是那個味道。我也覺得越老的越美。」
這次《孔子》來到香港,孔德辛說希望香港觀眾喜歡作品,「不同地方的觀眾也是對我的考驗和挑戰,也會擔心對我們的詮釋會不會贊同或反對。但對創作者來說,好的聲音和壞的聲音都是同時入耳,才有進步。」
民族舞劇《孔子》
時間:7月1日(晚上9時半)
7月2日(晚上8時)
地點:香港體育館 (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