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李嘉盈這樣學音樂很快樂!

2017-06-17
■Jenny在Silver Academy of Music中心教學生彈琴。■Jenny在Silver Academy of Music中心教學生彈琴。

記得第一次見到李嘉盈(Jenny)時,她還是香港電台第四台的主持。當時我去訪問一個英文戲劇的排練,她在旁邊帶着學生打鼓,自我介紹時眼睛笑得像彎彎的月亮。後來再見,她已經轉職到港樂,說起自己成立的NGO組織如何將藝術帶到社區去服務長者,熱情十足。今年再見,她竟已經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學校!「我真的好喜歡教育!」她說,眼裡閃着光。問她的教育理念,她引用指揮家Colin Touchin的話說:「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一直覺得Jenny是混血鬼妹仔,因為她英文地道流利,性格又十分活潑大方。卻沒想到她早年在港就讀地道的中文中學,中六轉到英國讀女子寄宿學校時,還曾因為語言跟不上而被校方警告要「遣返」。回憶那段日子,課業的壓力自不用說,生活更是孤獨苦悶。上課時聽不懂,課外又難以和同學溝通,滿腹的心緒似乎只有通過彈琴來傾訴。卻沒想到,琴聲引來了同樣愛好音樂的小夥伴,透過音樂與他人溝通,她終於真正融入到學校的生活中。「在那一年,音樂轉變了我一生的軌跡,如同人生來到這一刻,突然有了一個巨大的轉彎。」

音樂改變人生

如果沒有去英國,Jenny也許不會想到改變她一生的會是音樂。如同許多香港小朋友一樣,她從小學鋼琴,但被設定的目標卻功利而枯燥--練琴、參加校際音樂節、考皇家音樂學院的考級試......也如同大多苦於練琴的小朋友那樣,她對鋼琴的情感談不上喜歡,音樂對她來說不是樂趣,而是任務,是壓力。「那時是因為不想被人罵而練琴,每次上堂前都很不想去,記得那時媽咪帶我去上堂,總要用件芝士蛋糕來哄我上去。加上校際音樂節我每次都輸,音樂或鋼琴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挫敗。」老師過於嚴厲,她自信心曾經很受打擊,也曾因為在一次彈奏中忘譜的可怕經歷而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背譜有着心理陰影,要在演出前狂喝牛奶來安撫情緒。

這種學習樂器的荒誕過程所導致最為諷刺的結果是,當孩子拚命苦練考級、終於完成「完美指標」後反而不會想再碰音樂。音樂與藝術對人生的意義在對成績與技巧的追逐中被扭曲,甚至被剔除了。

「當我去了英國,我才明白,我原來在香港只是學樂器,不是學音樂。」Jenny說,「學音樂除了彈奏樂器,還有很多其他東西,比如音樂歷史、樂理、耳朵的訓練、參加合唱團、參加樂團,還要和其他朋友玩合奏。除此之外,我的老師整天帶我去看不同的演出,不單是音樂,還有舞蹈、話劇,甚至視覺藝術。所以那將近兩年的音樂訓練,好像一下子補足了我過往所缺乏的東西。」一年後,她更被挑選代表學校去考劍橋大學的音樂系。最後她就讀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又再取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碩士。「那兩年簡直像是拿足了我一生人所需要的音樂材料和養分。」她激動地說,「當時我們全都全情投入,8點起床去上學,練琴、上課、工作坊、大師班......現在幾乎世界上最一流的名師我都去過他們的大師班,真是眼界大開。我也遇到很多很好的同學,他們胸襟開闊,大家互相幫忙進步,如同海綿般不斷吸收。」

回到香港,Jenny並沒有朝着演奏家的職業前進,也許有家長看到這裡會驚呼「這難道不是浪費學費嗎?!」

她的人生更多色彩-曾任香港電台第四台節目主持,贏得紐約節(電台節目)「世界銅獎」、港台「十大最受歡迎英語節目主持」及「十大最受歡迎英語節目」;也曾任職香港管弦樂團發展經理,負責籌款;亦曾任教於學校,指導學生參加校際音樂節,為藝發局指導「校園藝術大使」,以及在HKU Space教授學士音樂課程。

「音樂的路很闊,不是嗎?」她笑着說,「音樂的目的從來不只是要成為演奏家。當然如果你能成為演奏家那很棒,但你選擇其他的職業一樣很好。音樂藝術是一生人的體驗和鍛煉,最重要是在當中找到快樂。」

學音樂,而不是學樂器

2012年,Jenny創立萃華薈 (The Silver Club),帶領學生以藝術服務長者。而今年,她將理念再度延伸,創建自己的音樂學校聲華音樂學院 (Silver Academy of Music) ,希望分享自己的音樂學習經驗,也貫徹自己對於音樂教育的理念。

她希望引進整套皇家音樂學院的理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去完整地體驗音樂。「光學樂器的話對音樂的認知很狹窄,音樂歷史很重要,你不知道它演變的過程,也不知道作曲家的特色和風格,演繹出來的音樂是沒有內涵的。皇家音樂學院的考試不是要你去催谷技巧。短期的催谷只是給你合格的分數,但不代表你真的認識音樂。」她設計出從一歲半到成人的完整課程,希望學生從小就接觸音樂,體驗音樂,從逐步培養樂感,到開始學習樂理、唱歌、keyboard,再選擇適合的老師學習適合的樂器。導師團隊亦星光熠熠,包括香港管弦樂團樂團首席王敬,作曲家鄧慧中、鄧樂妍,指揮家Colin Touchin、小提琴家Melissa Nino等。「這也是我的經驗,如果能夠接觸到大師,你自然會受到激發。」Jenny說。

如同自己在英國的學習中和同學一起互助提升,Jenny亦希望學生們找到自己的音樂夥伴。「如果學一件樂器,只是彈給老師聽是不夠的,同學之間互相的配合、鼓勵和刺激,會讓大家快些進步。」她提倡SAM Buddies的理念,將不同性格不同特質的小朋友分組配對,發現更能激發學生自發學習的熱情。

而對於坊間對成績的重視,Jenny也有自己的看法:「不是說一個小朋友要考到優異才是叻。要看的是在他原本的資質上可以幫助他進步的空間,看能啟發到他多少的潛能,而不是用劃一的標準去評定。比賽的偶然性因素很多,我們不要太重視結果,而要重視如何通過這些經驗來提升、進步,以及學會面對挫折。這才是人生重要的功課。」

Colin Touchin曾說:「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這句話對Jenny影響很深。「有些東西是急不來的。學習需要沉澱、消化、練習,每個小朋友都不同,開始快不代表他將來都快,開始慢也不代表他將來都慢。學習是自我的鍛煉,而不是競賽。反而是合作,令到大家都可以在音樂中進步。」

推廣El Sistema用全身感受音樂

除創建自己的音樂學校,Jenny也希望將風靡世界的El Sistema學習系統帶到香港。

1975年,委內瑞拉經濟學家兼業餘音樂家Jose Antonio Abreu創建了「音樂系統教育El Sistema」,深信音樂可以改變社會的他,堅持為弱勢兒童提供音樂教育。從最初貧民區的11個孩子開始,到現在數以十萬計的普通階層少年因為這一教育系統而改變了人生。香港藝術節將於11月邀請來港的現今全球最炙手可熱的指揮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和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Simón Bolívar Symphony Orchestra of Venezuela),正是El Sistema最為成功的代表。

Jenny說,El Sistema的教學方式強調用身體感受音樂,結合歌唱與律動,能增強小朋友的自信與表達。在樂器的學習上,它首先從「紙樂器」開始,讓小朋友深入了解樂器本身,再造出屬於自己的珍貴樂器。「通常小朋友拉琴的動作錯了,是因為用錯力。但紙很輕,他們便容易學會正確的姿勢。一旦掌握了正確姿勢,就能開始用真實的樂器......在此過程中,El Sistema強調小朋友一開始就是一起彈,也訓練了他們如何看信號,如何把握準確的時機,如何合作與協調。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總讓我們驚歎為什麼可以那麼團結有默契,那是因為他們從小就一起如此學習成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