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神州傳承】楊華珍傳承匠心 授徒復興藏羌繡

2017-07-14
■楊華珍(左三)多年來培訓超過3,000名藏羌織繡藝人,為技藝傳承奠下堅實基礎。 香港文匯報四川傳真■楊華珍(左三)多年來培訓超過3,000名藏羌織繡藝人,為技藝傳承奠下堅實基礎。 香港文匯報四川傳真

數十織繡大師魂斷汶川地震 技藝臨失傳

在四川成都一間藏羌織繡傳習所裡,楊華珍正在親自教授學生刺繡技巧。自18歲正式創作首幅作品《四臂觀音》以來,楊華珍先後創作上千件優秀刺繡作品,並於臨近花甲之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從藝近50年來,培訓了超過3,000名藏羌織繡藝人。現在藏羌織繡在傳承及推廣的成功絕對得來不易,因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奪去了數十位藏羌織繡大師的性命,一度令這技藝出現失傳危機。■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四川報道

楊華珍生於四川小金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河谷地帶,由於那裡是嘉絨藏族與羌族聚居區,故她從小受到多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下,楊華珍自小就學會了藏羌織繡,她六歲時就在母親的幫助下,成功製作了一個長20厘米的布娃娃。自此,楊華珍對刺繡的熱情有增無減,經常幫哥哥弟弟補衣服。「那時,我便喜歡創新,將補丁繡成『米』字、蝴蝶。」心靈手巧的楊華珍16歲時便經常幫要出嫁的姐姐繡花衣、做新鞋。由於家貧未能支付學費,高中未讀完,楊華珍便輟學回家,先後當過民辦教師、開過照相館、做過記者,但她始終沒有丟掉手上刺繡。

棄事業當繡娘 免費教農家女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不但震驚世界,亦令楊華珍重新思考自己的前路。地震發生時,正任職《阿壩日報》攝影記者的楊華珍剛巧就在汶川映秀鎮。楊華珍憶述,當時連坐也坐不穩,只有躺在地上才能拍到一張張獨家的照片。看到災民的苦況後,楊華珍不久便向報社遞交提前退休報告,希望透過自己織繡的專長幫助鄉親自力更生。

就如其他傳統工藝一樣,當地雖然有不少較年長的婦女掌握藏羌織繡技巧,但年輕織繡藝人的稀少令這技藝面臨失傳,更大的危機卻源自汶川大地震令數十位藏羌織繡大師遇難。為扭轉失傳危機,楊華珍於2008年8月時籌資30,000元人民幣成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協會」,同年10月帶領10餘個姐妹到成都「闖江湖」,不但對農村婦女進行免費培訓,亦希望能以此為基地出售織繡產品。

培育桃李三千 不乏年輕婦女

經過多年的努力,楊華珍在藏羌織繡傳承方面可謂結出纍纍碩果,她以「傳承人+協會+公司+農村合作社」的傳承模式成功培訓了8名研究生及超過3,000名織繡藝人,當中有不少是打工返鄉的年輕婦女。此外,楊華珍除了在汶川縣映秀鎮、阿壩州小金縣、成都邛崍等地建立了農村藏羌織繡傳習所,以及在甘孜、色達等地的寺廟建立培訓基地外,更獲邀走進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講學,並在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建起了「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

「文化企業要大膽走出去談合作,不要怕吃虧,要深挖自己的本土文化、民族特色,靜下心來做自己的品牌,這才是最核心的東西,也才能讓非遺更快融入現代生活。」楊華珍如此總結自己的經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