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當「零演技高片酬」的小鮮肉,被各方競相指責之際,一部獻禮建軍90周年的主旋律大片《建軍大業》,恰如及時雨般上映了。
電影一開場,血雨腥風的濃烈味道迎面襲來:黑幫、軍隊相互勾連,大肆鎮壓、捕殺工人和學生,仁人志士陳屍街頭,血流成河。滿篇伸張正義的報紙油墨未乾,整座報館就慘遭焚燬,健筆救國的報人,在黑幫的斧頭下血肉模糊......坐在電影院裡,曾在史書上看過的「四一二」忽然鮮活在銀幕上。從結構上來看,整部片的情節清晰明瞭:以時間為序,選取四個段歷史節點: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是導火線;周恩來指揮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共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建立軍隊的起點;毛澤東領導的九月九日秋收起義,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九月二十日朱德率領3000人在梅州大埔三河壩,誓死狙擊錢大鈞兩萬多人的追擊,次年四月二十八日,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會師,革命的星火開始成燎原之勢。
無論是從劇情推進,還是角色塑造,劉偉強延續了一貫的執導水準。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通過他的裁剪穿插,刪繁化簡,情節顯得緊湊活潑。譬如漢口會議上,毛澤東語出驚人,發出了著名論斷「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大會發言權的鄧小平,正是這次會議的記錄秘書,聽聞眼前一亮,即刻奮筆疾書記錄了下來。譬如,楊開慧送別毛澤東時,儘管三個年幼的孩子使勁地呼喊爸爸,面容堅毅的楊開慧語氣堅定地囑咐他,不要回頭。再譬如,曖昧的光影裡,蔣介石與宋美齡竊竊私語之間,便對局勢做了裁決。再譬如三河壩一役,朱德忍痛留下死守陣地的一批年輕戰士,全部壯烈,作為對手的錢大鈞,收拾戰場時,脫帽致敬,仍不忘交代下屬,畢業於黃埔軍校的學員要好好安葬。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黨要指揮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透過不同的場景,毛澤東提綱挈領式的警句,讓觀者對為何要建軍如何成就大業若有所思。
這部被導演劉偉強刻意打造成熱血青春片的《建軍大業》,幾乎把半個娛樂圈的小鮮肉們都拉了進來。劉昊然飾演粟裕,馬天宇飾演林彪,董子健飾演鄧小平,歐豪飾演葉挺,李易峰飾演何長工,鹿晗飾演一個無名船夫,張藝興飾演盧德銘,鄭元暢飾演俞濟時,楊佑寧飾演錢大鈞。當紅的小花旦們也不甘示弱,關曉彤飾演鄧穎超,李沁飾演楊開慧,周冬雨飾演范桂霞,張天愛飾演宋美齡。擔綱挑樑的實力派藝人更是實力與顏值並重:朱亞文飾演周恩來,劉燁飾演毛澤東,黃志忠飾演朱德,王景春飾演賀龍,霍建華飾演蔣介石,韓庚飾演張學良,張涵予飾演杜月笙,余少群飾演汪精衛,小宋佳飾演宋慶齡,馬伊琍飾演向警予。
尤其是黃志忠飾演的朱德,再次爆發無人可及的圈粉實力。為了給南昌起義盡可能地減少阻力,他做東組織飯局,廣邀南昌城裡的各路勢力,推杯換盞,嬉笑怒罵,展現得游刃有餘;為了讓主力部隊順利突圍,他主動請纓,有勇有謀,以不足敵軍十分一的兵力,血戰三河壩,一大段慷慨激昂的台詞,悲色瀰漫卻又壯懷激烈。一撥年輕演員雖然面容稚嫩,這個年齡段特有的熱血和激情,正符合了英雄們當年的顏色。飾演葉挺的歐豪,在南昌起義中激情勃發鬥志昂揚,把那個被後世讚許為勇冠三軍的葉挺將軍,刻畫得立體青春,堅毅挺拔。
我在歷史資料上看過諸位英雄的照片,黑白斑駁模糊不清,我從劉昊然飾演的粟裕、馬天宇飾演的林彪身上,看到了英雄年輕時的陽光和英氣。雖有老驥伏櫪,但我仍信惟有年輕多壯志。血火熾熱的年代,為革命理想面無懼色,衝鋒陷陣穿梭在槍林彈雨中時,他們也正是這般如花如火的年紀。
我的家鄉有一句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說年輕人看了《水滸》,容易學那綠林好漢打打殺殺,年老了看《三國》學那陰險狡詐算計人心,人生就全無慈悲可言。可是若不讓年輕人橫衝直撞,讓小鮮肉披掛上陣,暮靄沉沉的英雄史詩片有何好看?若只是把持了基因,就自以為掌握了標準,對小鮮肉們橫加指責亂批一通,與年老了還陷在三國式的陰謀詭計裡,不知星河燦爛不知明月朗朗之人有何分別?
既唯此,我偏讚佈滿小鮮肉的《建國大業》拍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