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岸的陶藝家何志隆以「翡翠青瓷」聞名製瓷、藏瓷界。去年底,河北博物院一行專家赴台東隆窯親考何氏「翡翠青瓷」的燒造過程,由此行不僅誕生「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專家們更從專業角度切入,進一步深入研究「釉」的起源以及傳承。
日前的「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博邀請70餘位世界各地學者專家,透過主旨發言形式,對草木灰釉的燒造原理,及發展歷史進行專業探討,除專業方向的探討,與會的藏界人士亦分享心中的翡翠釉色之美。■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中國為世界燒製出了最早的瓷器,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南方地區就已經出現了介於陶與瓷之間的印紋硬陶。在燒製過程中,部分印紋硬陶表面會呈現出一層像玻璃一樣的薄釉,它是窯內熱氣流中的草木灰落在坯體表面在高溫下熔融,自然形成的玻璃態物質,這便是「釉」的早期形式。是故,對於翡翠青瓷,高溫一直是成釉的重要條件,中國科學院教授王昌燧將之喻為陶瓷製造工藝中「最基本的事」。
草木灰釉的演變推測
「現在到處都在成立新的窯場,但是我們對於先民的智慧究竟繼承了多少?」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原所長伍映山以自己實際燒造陶瓷的心得為基礎,開展本次報告。他指出陶瓷燒造向來就地取材,釉的起源就是先民在燒陶過程中偶然發現草木灰在高溫下會與胎土發生化學效應,進而追求這種效果,終於掌握了基本的釉料配比,才出現了原始青瓷。
為了探索天然落灰釉的形成,他收集民間窯場的落灰、民家的灶灰,利用自己搭建的柴窯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經過實驗,伍映山發現過去學界所言早期青瓷只有石灰釉的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各類植物的灰燼都有不同量的鈣成分,也就是說,不需要特別費力去添加石灰,也能燒出釉層。實驗的過程中伍映山同時發現,落灰不僅能在裸胎上產生效果,也會在釉面上再次產生效果,可見傳統草木灰釉的應用層面還有待更多探索。
類似越窯的翡翠青瓷
不過,回顧研究史,王昌燧又指出對於定義何氏「原始青瓷」有必要重新考慮,因「原始瓷」的說法,並不是一個科學名稱:「1971年,國內組織一個海外展覽時,有關展品定名涉及鄭州商城遺址的『瓷器』,當時組織展覽的法籍俄羅斯人Vadim Elisseeff認為是『釉陶』(stoneware),郭沫若當時就邀請了商承祚、宿白、史樹青、安金槐、艾利賽夫等一些專家一起討論,仍無法得出結論,最終給出折衷說法『原始瓷』,所以說『原始瓷』是一群文科專家的折衷意見,並非科學定名。
王昌燧分析翡翠青瓷,認為翡翠青瓷釉層的鈣含量較少,鈉含量高於鉀,應是鹼釉。分析窯爐的草木灰樣本成分發現其中不含磷與鈣,富含鉀與鈉,是成分非常特殊的草木灰。他也針對翡翠青瓷的燒造工藝指出,翡翠青瓷屬於長時間、一次燒成,所以跟越窯一樣,釉層多見氣泡,燒成過程長導致保溫時間也長,有利於礦物顆粒充分生長。
洪三雄:珍重今日的藝術
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三雄以收藏家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對翡翠青瓷的看法。他認為翡翠青瓷使用了中國已經消失一千五百年到兩千年的自然落灰上釉法,可以說是草木灰釉青瓷的新品種。
在洪三雄的眼中,翡翠青瓷是可被收藏的高端藝術品,因為它符合「真、善、美」三個條件。說「真」,是因為今次各界專家前往台東深山,見證了翡翠青瓷的入窯與出窯的整個過程,並用專業的理論為之論證。說「善」,是因為何志隆20年來在不斷的實踐中尋找方法,歷經13次重建隆窯,燒盡家產,卻屢敗屢戰,無怨無悔。說到「美」,翡翠青瓷的落灰釉自然流淌,多層次開片如堅冰一般,若以顯微鏡觀看釉層析晶,能看到美麗的花朵,洪三雄認為,我們現在收藏的古董,其實是過去的當代藝術。「所以我想提出,我們珍惜今天的藝術,其實就是收藏明日的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