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曹劍丞:水墨丹青定格美麗鄉愁

2017-08-29
■畫家曹劍丞■畫家曹劍丞

中國城鎮化的高歌猛進,驅動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結廬城市。那曾承載茈迠撉的q式生活的鄉村日漸式微凋敝。從中原農村走出的山水畫家曹劍丞,面對衰落的故園,面對記憶裡逐漸消失的鄉村景象,一聲歎息。為重現那桃花源般的故鄉,他以中國畫的筆墨,描繪他記憶中的鄉土和田園生活,定格美麗鄉愁。■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童心

畫家曹劍丞定居鄭州二十餘年了,他的故鄉在豫南確山農村。兩地相距並不遙遠,一年之中返鄉幾次,探望逐漸老去的父母。只是近些年來,故鄉的變遷時而在他的內心激起傷感陣痛,他感覺現實裡的故鄉愈發陌生了,記憶中的故鄉景象在逐次消失殆盡。「有一句流行的網絡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如果不是故鄉還有父母,故鄉對我而言,越來越像一個陌生人。故鄉,好像漸行漸遠,離我而去,我越來越感覺自己被故鄉遺棄了。」曹劍丞說。

身居城市 心戀故土

曹劍丞在他的故鄉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那是終生被銘記的無憂無愁的愉快時光。如果不是因為追尋藝術夢想,曹劍丞可能會終老故鄉,與泥土相伴。儘管家庭經濟捉襟見肘,父親咬緊牙關支撐荓隡C丞的藝術理想。十幾歲時,他隻身離開故鄉,前往省會鄭州學習繪畫。台灣畫家、美學家蔣勳認為,泥土是能給人類安全感的物質,它是一種「母親形象」,給予人類美好、安定、飽足的記憶。第一次離開故鄉,離開泥土,置身在水泥澆築的城市森林裡,曹劍丞的內心最初產生了一種深深的自卑,特別懷念故鄉,懷念泥土的芳香。

初離故鄉,雖然朝思暮想,但曹劍丞告誡自己,定當扎根城市,實現「魚躍龍門」的夙願。對故鄉的懷念,和逃出故鄉的慾望,二者激盪衝突,似乎是一種悖論,但的確是那時曹劍丞的心境寫照。或許,對他來說,實現人生抱負,唯有城市方可賜予自己機遇和平台。

曹劍丞孜孜不倦,在藝海之中浮游,如癡如醉。時間流轉, 曹劍丞逐漸融入了大都市,並在城市安營紮寨,生命的韻律,已與城市的節奏契然合拍。他出入省會書畫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但是在內心深處,還是難以克制對故鄉泥土的懷念。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故鄉在一個遊子的心裡,被幻化成一個個記憶,一個個留存在腦海裡的景象、片段。對於曹劍丞來說,故鄉是「夏天滿眼的青紗帳、終日忙碌的大人們、河邊的老柳樹、黃綠相間的麥地和油菜花、伏牛山的老埡口、老樂山頂的塔尖」。曹劍丞說,在農村老家的生活,鑄就了自己的善良本分性格以及「三觀」。在城市生活二十餘年,已過不惑之年,曹劍丞依然如故鄉泥土一樣樸實,河南留余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趙世信稱他宅心仁厚。

雖然農村並不富裕,物質貧乏,但他在鄉下度過人生最愉快的時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使他感知生命之真,體會天地浩然之氣,領悟「道法自然」。尚在幼年,面對曠野上的花花草草,以及炊煙、牧歸等等景象,曹劍丞的內心噴薄而出將其形諸筆墨的衝動。故鄉,是他的藝術啟蒙之師。每次回望故鄉,心存感激與懷戀。他說,故鄉的養育之恩,「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感一生難以割捨;而對故鄉的眷戀,不僅僅因為故鄉是棲息地,更是自己的心靈家園和生命本源。

《易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曹劍丞對於故土的情感,大概是他為人善良寬厚仁愛的源泉。記憶的故鄉難以返回對於創造藝術的畫家來說,內心的幽邃敏感,可以洞若觀火般察知世間萬象的細微變化。每年回鄉的曹劍丞發現,在經濟大潮的風雲激盪之下,社會正在經歷的大變革,也使故鄉農村難以獨善其身。

「老家的人進城務工的越來越多了,不少人離開了鄉下在城市安家定居,村裡人越來越少。」曹劍丞感歎地說,隨茪H口的流失,村莊的「空心化」愈來愈烈,農村的凋敝衰敗在所難免。一些洋樓在農村拔地而起,但這無法掩蔽農村蕭條的現實。有社會學家指出,中國城鎮化在某種層面而言,也在摧毀農村的根基,破壞鄉村的原生態。農村環境不斷惡化,河塘遭受污染,一些田地被拋荒。另一方面,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在這一社會語境下逐漸坍塌,金錢至上的功利主義掃蕩了農村的淳樸。隨茪H口的減少,記憶中那些難忘的諸如嬉水、捕蟬、牧歸的生活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曹劍丞感覺故鄉越來越疏離了,越來越陌生了。

故鄉的漸行漸遠,在他的心裡激起的是痛感,是失落,是惆悵,是困頓,是迷惘。他似乎感覺自己是一個逐漸失去故鄉的人。「村裡的老房子在不斷地被拆除,我的內心總感到一種壓抑和沉重,拆掉的不僅僅是一座座老屋,從地圖上抹去的是多少代人的記憶和情感,就我而言,兒時的生活為此已成空白。」曹劍丞感歎道,「故鄉隨時都能回去,但記憶裡的故鄉可能永遠也回不去了。父母若去,遊子們可能連歸途都會變得可有可無了。」

「記得住鄉愁」撩動心弦

習近平主席主政中國之後,關注到農村凋敝這一社會現實,他指出:「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句「記得住鄉愁」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更在曹劍丞的心湖久久迴盪。曹劍丞說,習主席的講話,尤其是那句「記得住鄉愁」,引起社會共鳴,如果一味發展經濟,而忽視了人們在人文精神方面的訴求,那似乎背道而馳,「如果沒有了鄉愁,人的靈魂就沒有了最後的歸宿」。

習近平主席的「鄉愁之歎」是另一種仰望星空式的叩天之問,它擊中了人們靈魂深處最柔弱的部分。鄉愁是一個人情感的精神歸宿。每一個人皆有鄉愁,余光中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曹劍丞的鄉愁,是「母親手中的麵條和她的滿頭白髮,是父親永不停歇唱茠漯e南墜子,是對故鄉深厚的情感和無盡的思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