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心靜自然涼

2017-09-08
■熱了拿把扇搧涼,真爽。 網上圖片■熱了拿把扇搧涼,真爽。 網上圖片

張愛玲

前天,我頂着38度滾滾熱浪的天氣去一家出版社找一位閨蜜談事,好傢伙,一走進擺滿綠植的寫字樓,就感到絲絲涼意。進入閨蜜辦公室,更覺得一股刺骨寒風迎面颳來,猶如進入冰天雪地,令人渾身打顫!閨蜜卻愜意地坐在大空調前,對我說:「愛玲快來,趕緊享受一下現代文明!」還從小冰箱裡取出兩瓶冷飲,讓我解暑。我一看空調機上刻度,天呀--鎖定在攝氏17度耶!

我忙說:「你也太離譜了!現在室外氣溫38、9度,你這裡17度,如此冰火兩重天,怎麼得了啊?」她卻笑道:「冷風機就是為人服務、讓人享受的,不吹白不吹!」恰好她的同事、一位年輕姑娘進來向她請假,說頭昏腦脹很不舒服,要去醫院看病。我心想:這準是得了「空調病」,忽冷忽熱反差如此強烈,怎能不傷身子呢?

今年夏天確實特別熱,剛入仲夏,廣袤的神州大地就頻現「桑拿天」,華北尤甚,動輒高溫37、8度甚至突破40度大關,害得廣大工薪族怨聲載道:「這鬼天氣,讓人怎麼活!」而上年紀的人會說:「別急躁,別抱怨,心靜自然涼!」

的確,這五個字,我從小就聽慣了。過去三伏天之夜,我們全家就在小院裡納涼,但只見熱風迎面而來,哪有涼意啊!我每每熱得滿頭大汗,就沉不住氣大呼小叫,要姐姐趕緊去買冰鎮汽水、冰淇淋。奶奶卻輕輕搖着大蒲扇對我說︰「小妞不要急,心靜自然涼﹗」我當然不理解這句話內涵,她愈說我愈急,真想找個陰涼的地縫鑽進去!

父親愛讀史書,他一邊拿來熱毛巾讓我擦汗,一邊給我們姐妹講起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軼事來。說有一年三伏天,白樂天去拜訪恆寂禪師,那天天氣奇熱,白詩人熱得汗流浹背,恆寂禪師卻很安靜地坐在禪房裡唸經。白居易就問:「禪師啊,這裡好熱,您怎不換個清涼之地呢?」豈料恆寂禪師竟道:「咦,我覺得這裡挺涼快呀!」

白居易大為茫然,法師一邊品茶一邊緩聲對他說:「你們心太急躁,當然會覺得熱不可耐;只要心裡平靜了,身上就會慢慢涼快起來。」禪師又道,其實又何啻天氣呢,世間萬物萬事錯綜複雜,人人都會遇到一些麻煩、困難、挫折和變故,此時就應該放平心態,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生活中的艱難困苦。人的主觀感覺很重要,這就是參禪修道的初衷。禪語裡就有「只緣心靜自然涼」之說,正所謂「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白樂天受到感悟,當即來了靈感,作了一首《苦熱題恆寂師禪室》的七絕:「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身即涼。」今天想來,我奶奶和恆寂禪師所說的「心靜自然涼」真是不無道理、充滿哲思,「心靜自然涼」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修養,有了這種心境和修養,就能安度盛夏了。

歷史常有相似之處,清朝的雍正皇帝根據乃父康熙帝的教誨,編寫了一部《庭訓格言》,那裡有一篇訓文就叫《心靜自然涼》,他寫道:「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辭也。」意思是說只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就不會感到熱;一味貪圖「風涼適宜」,就會埋下後患、積涼成疾。

這與道家的哲學思想非常吻合。道家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生活態度,認為無論做人處世、待人接物還是幽居獨處都要保持一種自然、平和的心境。《道藏·保生要錄·論衣服門》說:「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溫。冬月棉衣莫令甚厚,寒則頻添重數,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它是說,衣服的厚薄要隨着節令的變化而增減,夏季不能穿得過薄,冬季不能裹穿得太暖,增減衣物要循序漸進,不可貪圖一時之快。道家《保生要錄》云:「凡食,先熱食,次溫食,方可少餐冷食也。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可灼唇,雖寒不可凍齒。」說過熱過冷都不利健康,即使七月流火的大熱天,也不可貪圖冷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更指出:「故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者,養性之都契也。」實踐證明:道家這種養生觀念是符合現代科學理念的,自然也被儒家和釋家接受。

昨天一早,閨蜜打來電話,說她的那位年輕女同事的確得了「空調病」,因嚴重感冒住院了。醫生說,長時間宅在空調環境下,強烈的溫差會傷害肌體,加之門窗緊閉、空氣乾燥,引發各種有害細菌滋生,就會出現頭昏、鼻塞、打噴嚏、耳鳴、乏力、手足麻木、四肢痠痛、皮膚過敏和月經不調等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空調綜合症』的確不容小覷,從今天起我已將空調溫度調高到27度,開一會停一會,適可而止吧!」閨蜜說。

我說,這就對了!順便給她講了余秋雨的故事來。我說,前些年一個盛夏,中國工程院院長、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在「火爐」重慶作過一個關於氣候問題的演講。徐匡迪說,上世紀80年代他任上海市文教局長時搞過一次高校校長沙龍,當時空調已在內地興起,但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卻說:「即使買得起空調也不會用,因為空調讓人失去對自然的感受。人的一生,10歲以下80歲以上不知寒暑,剩下的70年很寶貴。冬天滑雪,夏天衝浪,不要讓空調奪去了這些樂趣。」余秋雨還自爆猛料,說他家沒裝空調、也沒有電熱器,無論十冬臘月還是「桑拿天」,他都堅持伏案寫作,冷了加件棉襖、跺跺腳,熱了拿把扇子搧一搧,從來不喝冷飲。徐院長接着說:「上海中醫學院院長公開表態支持余秋雨,這位中醫專家說:『人要尊重自然規律,夏天在家一定要流汗,赤膊穿短褲都行,流汗可以排毒;冬天在家就多穿幾件衣服,稍微冷點有利進補、有助健康。」

從徐匡迪的演講和余秋雨的掌故中,我們也不難理解「心靜自然涼」的奧妙了!最近讀報,得知美國和日本醫學家曾做過周密的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安靜有利於散熱降溫,身體也就涼爽起來」,美國人還把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全美科學院學報》上。這個結論與「心靜自然涼」的中國古訓可謂不謀而合!誠如古賢所言:「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是清涼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