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反對派與大專院校學生會之間的複雜關係,有教育界人士分析,「元兇」在於反對派政黨與媒體為求選票與收視等一己私利,不惜利用「道德光環」以至實際個人前途作「餌」,引誘學生踏上激進政治之路。由於有個別例子成功「跑出」,導致更多學生爭相效法,形成惡性循環。
教聯會會長黃均瑜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近年眾多例子均說明學生會逐漸成了投身政界的最佳捷徑,一來學生希望及早累積籌碼為未來鋪路,同時不少反對派政黨亦看準吸納年輕人為「新血」,導致校園政治化問題日益嚴重。
他認為有關人等不應單憑私利一意孤行:「從個人前途考量,一些有志從政的學生利用學生會為踏腳石也許不足為奇,但學生會的存在畢竟是代表全體學生,所作所為也應顧及全體學生利益。」
由於過往曾有不少學生會成員轉戰政壇例子,為數不少更是在「佔中」期間一舉成名,難免造成「愈激愈易上位」的錯覺。黃均瑜指,近年學生的「社運」行動漸見激化,但認為最大責任在於一些反對派分子刻意「擺學生上枱」,「正如戴耀廷昔日口口聲聲稱『40歲以上的人要走在前面』,結果衝到最前線的卻是學生。」
最近在中大校園的播「獨」風波也能看見反對派分子的身影,急不及待到場開講座吸納「信眾」。黃均瑜認為毋須太過擔心,「畢竟死攬『港獨』並沒有什麼政治前途可言,對有意從政的學生根本無好處,相反只會受到更多打擊。」
勸告:頭腦發熱 刑責自負
事實上,中大學生會亦曾嘗試開脫指他們並沒主張「港獨」,遺憾風波至今仍未平息。黃均瑜重申「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望校園能夠早日回歸平靜。
教評會主席何漢權剖析這條「從政生態鏈」的元兇在於反對派政黨與媒體,「媒體需要icon(偶像)與收視,政黨則需要選票,他們利用學生會與生俱來的激進特性,鼓動學生參與政治活動。」
他分析,最常見的情況是以「道德光環」追捧學生,「愈是違法他們愈是給學生套上『光環』,諸如『良心政治犯』云云」,借此渲染出一個個「政治神童」,或利用所謂「民主自由」吸引學生。
同時,個別政黨會以「議員助理」等職務「養住」一些學生領袖,尤其個別例子在參與激烈政治活動後名利雙收,更順利從政,於是吸引更多學生效法,釀成惡性循環。
不過,何漢權提醒參與激烈政治活動並非沒有後果,「他們只會讓學生自己去闖,出了事到頭來只有學生自己負責」,事實上近年已有不少學生領袖因參與激進活動判監,前途盡毀。何漢權強調這類政黨與媒體給予學生的不過是放任與放縱,對學生有害無益。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