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視野 > 正文

細味李香琴舊戲服與舊照 一睹昔日三棲巨星風采

2017-09-30
■不同類型的戲服,反映李香琴能勝任不同角色。■不同類型的戲服,反映李香琴能勝任不同角色。

在互聯網年代之前,粵劇、電視、電影皆是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共同譜寫了香港大眾文化的歷史遺韻。而伶、影、視三棲的演員更是難能可貴。但在香港這個細小地方,卻實實在在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由舞台、到銀幕、再到電視的演藝名星,而人稱「琴姐」的李香琴就是其中一位。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 攝:鄭雲風

馳騁藝壇多年的李香琴,無論是粵劇中的花旦、電影中的西宮還是電視中的xx,形象都深入民心。猶記得她在劇集《溏心風暴》中的金句:「唔使驚,xx鬗j廳!」

雖然琴姐已退休享清福,但從她昔日的舊戲服、文獻、照片、電影節錄片段,以及透過與她家人朋友的促膝長談,我們依然可以一睹琴姐在光影變幻間的舊日風采......

珍貴物品重現眼前

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一隅的粵劇文物館,館內的紅伶角已被改成琴姐的專屬展區,向這位演藝界傳奇致敬。瞥見櫥窗裡掛滿了不同的粵劇戲服種類,以珠寶為多,但也有飾演姑娘角色的大帳、小古裝,飾演貴族婦女的霞帔,甚至有飾演紮腳角色如劉金定、潘金蓮等的蹻鞋,可謂應有盡有,讓一眾粵劇迷大飽眼福。一花一世界,從這些琴姐依然歷久彌新的過半百世紀粵劇戲服裡,我們可以得知琴姐在早期演藝生涯已是一位戲路多元、演技精湛的演員。而其後琴姐在電影及電視的演出,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粵劇舞台闖出名堂

琴姐自小就很喜歡粵劇,在學校時就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演出,她爸爸更幫她找來師傅。當時,琴姐是標準的任劍輝迷,除了喜歡看任姐的演出外,還經常寫信給她。其後,她加入「日月星劇團」到廣州演出,當時也會捱罵,曾想過放棄,但最後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真的很愛演粵劇。記者追問琴姐女兒蕭紫筠當年的實況,她從琴姐口中得知當年演出的辛酸:「睡覺的地方是搭棚搭出來,一天只有班主煮的那兩餐,還是吃『大鑊飯』而已。而且有時演出是在離島地區,觀眾都是坐船來看大戲的。」

由小角色開始做起,升到與當時八位著名「二幫花旦」合稱九大姐,甚至有正印花旦的演出機會。琴姐的演藝故事,也是上一代人獅子山下默默打拚的故事:琴姐轉投「錦添花劇團」後,獲一哥陳錦棠栽培,擢升為第四花旦,其間從大老倌身上學到不少演出技巧,為日後成為「二幫花旦」打下基礎。及後琴姐更遇上關德興,首次以正印花旦姿態在星馬走埠演出,第一次出任正印花旦是在「慶紅佳」《呂布與貂蟬》中飾演貂蟬。

大銀幕上一反成名

琴姐的表演才華,也由舞台延續到大銀幕。琴姐回港後,在關德興的推薦下二人合演了第一部電影《黃飛鴻大鬧花燈》,自此她便踏足電影界,演出超過400部電影。展櫃裡《鴛鴦江遺恨》(1960年)泛黃的劇本,正是琴姐第一部扮演反派角色的作品,並一「反」成名。但要數她最經典的形象,就不得不提她與余麗珍的東宮娘娘形象分庭抗禮的「西宮」,因此,琴姐在電影中總是與奸角畫上等號,以奸妃、後母、情婦等形象最突出。當時很難得有二幫花旦願意出演反派,因為怕影響將來擔任正印花旦的機會,但敬業樂業的琴姐卻毫不介意。

不過,琴姐自己最難忘的電影演出經歷卻是《漢武帝夢會衛夫人》(1959年),因她在電影中與偶像任劍輝合作,使她畢生難忘。同片中的主演者還有前輩級的著名演員芳艷芬。提到電影中的難忘趣事,對琴姐歷史有深入研究的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連凱恩表示:「作為後輩的琴姐,其中一幕竟要用數白欖方式罵芳艷芬,而且是一Take過,沒有NG!」對於女演員之間為名為利而爭得你死我活的傳聞,普通觀眾也時有聽聞,但是琴姐妹妹、當年曾為琴姐跟班出入的李瑞珍卻憶述,芳艷芬和琴姐關係很和睦,與電影情節恰恰相反。「當時芳艷芬會問:『阿琴,你多少吋腰?』琴姐則回應說:『23。』芳艷芬則說:『那我可以給你幾套晚裝。』很關照。這說明芳姐完全沒有架子,而琴姐人緣也好。」

慈母形象深入民心

憑奸角成名、演技精湛的琴姐,在電視劇中卻扮演和西宮形象南轅北轍的慈母角色,但依然大受觀眾歡迎,演出不留痕跡。經典作品包括《親情》、《網中人》、《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等,其中以《家好月圓》的xx一角最廣為人知,其金句「唔使驚,xx鬗j廳!」街知巷聞。琴姐更於「2011年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獲得「萬千光輝演藝人大獎」,演技備受肯定。

琴姐捐贈的200多項粵劇演出文物,會在為期一年的展覽中定時輪換,而且會同時上映六部電影精選片段,包括西宮角色、近代時裝片如《家有囍事》及唱戲片段等。此外,很多人也很關心琴姐近況,外界不時傳出她病重的消息。負責貼身照顧琴姐的蕭紫筠告訴記者:「琴姐精神很好,三高都沾不上邊,也能在家中靠扶助器自行走動。但因為中過風,所以語言表達不流暢,但理解能力沒問題,只是隨年紀增長有輕度記憶退化,而非外界傳聞般的老人癡呆。現在她的生活很悠閒,享受退休的清福,琴姐也知道是次展覽,我也會私下帶她來看。」

從粵劇走到電影電視

二戰期間,大批粵劇工作者移港,戰後他們在戲院及戲棚舞台演出,加上戲曲電影雙線發展下,凝聚了大批粵劇迷。上世紀50、60年代,本港粵劇急速發展,人才濟濟,老倌紅透半邊天,至今依然是香港獨有的文化。由50年代直至之後的80、90年代,也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粵語片和國語片百花齊放,香港電影紅遍東南亞,一年出產幾百部,甚至有不少「七日鮮」作品。同時,60年代新廣播科技誕生,全球掀起電視業革命。1967年,無邦q視正式啟播,免費電視廣播服務將電視機帶進每家每戶,一部部經典的電視劇,收視可以高達50點,即一半港人都在同時觀賞,在每個香港人心中打下深刻烙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