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輸外勞緩解人力荒 做好規劃趨利避害

2017-10-07

隨着人口老化浪潮洶湧而至,長者照顧成為香港社會重大課題,政府急須解決護理人手不足的問題。有報道指特首林鄭月娥即將發表的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將提出研究資助院舍輸入外地護理照顧員。事實上,人口逐步老化、部分行業勞動力不足是長期掣肘本港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的核心問題之一,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型經濟體,理應保持包括勞務資源在內的人力資源市場適度開放,適度輸入外勞的政策方向值得肯定。與此同時,在開放過程中,須做好評估、規劃以趨利避害,應針對不同行業的情況而對症下藥,在優先保護本地僱員權益的前提下,恰當運用適度開放人力資源市場的策略,以維持香港的競爭力。

本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由來已久,尤其是基層勞工平均年齡偏大,隨着未來這些基層勞工陸續退休,情況將持續惡化。但是,本港除了家庭傭工之外,其他行業要引入外勞限制多多,外勞佔比遠比新加坡等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少得多。面對市場的龐大需求,本港勞動力市場應該逐步開放。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競選政綱中已明言應有序地輸入外勞,早前亦主動提及要系統檢視各行業人手不足情況,若未能透過創新和科技去解決,政府便需與工會、商界研究具體方法。

事實上,本港部分行業如安老服務業、建造業、運輸業等,均面臨勞動力不足,理應對症下藥優先應對。尤其是安老服務業由於面對「高齡海嘯」,估計到2041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是去年的2倍多,85歲以上人口更是去年的3倍。政府早前已多番提及資助安老院舍人手嚴重短缺1成至1成2,若不輸入外勞以大幅增加護理人員,不僅改善服務質素成為空談,甚至會令大量長者出現老無所依的困境。參考其他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例如新加坡和澳門,都有輸入曾接受過護士或護理培訓的外勞,相關做法值得本港借鑒參考。

誠然,香港社會對輸入外勞一直爭議較大,勞工團體擔心會搶走本地工人的飯碗和權益。但任何問題均存在兩個層次,一個是應不應該做的大原則、大方向問題,另一個是如何做好的執行落實問題。不可能,也不應該因為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放棄應該做的大方向,否則就是捨本逐末。輸入外勞當然應該盡量不影響本地勞工的就業及福利,而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從多方面採取措施。一方面是循序漸進,先考慮在特定的行業,如人手嚴重不足的安老護理業輸入少量外勞作為試驗,以觀察市場情況,待勞工界釋除疑慮後才逐漸增加;另一方面,政府亦不應視輸入外勞作為唯一選項,須同時加大力度做好本地護理員培訓,除了吸引本地青年人投身護理業,亦應加強託兒及支援服務,釋放婦女勞動力。如此多管齊下應對人手不足,理應可讓各界得益。

香港人口正迅速老化,有官員以「海嘯」來形容絕不誇張,勞工短缺問題已明顯影響社會服務、基建和工商業的發展,政府應通過深入細緻的解釋工作,消除疑慮,減少阻力,突破障礙,達成共識,在最急需的行業中適度輸入外勞,以維持香港勞動力市場的開放性和競爭力。 (相關新聞刊A7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