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四的小明是一個巴士迷,閒暇時最喜歡去拍攝感興趣的巴士。有次疑因阻礙到其他「同好」拍照,被其他巴士迷用粗口圍攻,最終需要警員到場調停。然而,小明的煩惱卻沒有跟隨調停而結束,當日激烈爭執的過程原來已被人拍攝成視頻發佈上網,配上「巴膠」、「爆粗」等吸引眼球的標題,迅速得到極高的關注。更有網絡紅人的分享令事件不斷發酵,小明的朋友、同學及所就讀的學校遭到網友「起底」,在網絡上被公開。
小明被網民「起底」、「杯葛」的遭遇,其實就是一種網絡欺凌。所謂網絡欺凌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透過資訊及通訊科技,例如即時通訊程式、社交網絡等,蓄意及反覆地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為。除了小明的遭遇,網絡欺凌還有「改圖」、騷擾訊息等多種形式。網絡欺凌離青少年的生活並不遙遠,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13年發佈「香港高小與初中學生人際關係與衝突之網絡欺凌」研究報告,發現香港超過三成的中、小學生曾經是網絡欺凌的受害人。
網上欺凌的事件並不單影響着受害人,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家人及師長。網絡上的自由、匿名等特性,也導致網絡欺凌比現實中的欺凌影響更加深刻和長遠。青少年在遭受到網絡欺凌後,情緒及身體可能會有負面反應,包括無法放鬆、脾氣變得暴躁等。本會的研究也發現網絡欺凌的受害者,與抑鬱症有顯著的關係。
網絡欺凌來去無蹤,難以完全防止,但家長可以透過留意到子女的行為反應,做出適當介入,避免受到進一步的傷害。例如家長發現子女改變了平時的上網習慣,上網前後出現悶悶不樂、緊張不安等情緒,甚至有退縮行為,都可以留意子女是否有被欺凌的危機。
當家長發現子女有可能成為受害人時,首先要了解清楚事件,聆聽子女的感受與經歷,讓子女體會到家長的陪伴,再用尊重和關心的態度,與子女一同探討進一步的行動,並鼓勵尋求學校老師、社工等專業人士的幫助。
網絡世界都要堅守道德操守
平時,家長可以教導子女在網上要三思而後行,保護個人資料,避免偏激的言行成為網絡欺凌的目標。
同時,更要培養子女尊重他人及負責任的上網態度,在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一樣都要堅守良好的道德操守及社交禮儀,向網絡欺凌說不,既不成為主動攻擊別人的欺凌者,亦不做沉默旁觀或者推波助瀾的「花生友」。■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駱萤雪
查詢電話:2527 3171
網址:http://www.hkfws.org.hk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