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月翻開報章,印象較深刻的一篇報道,就是一名兒子,疑因照顧病母感壓力,於是斬斃母親後跳樓,事件引起社會關注。疑兇母親為長期病患者,兒子擔子確實不輕;但為人子女者,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問題?畢竟也是自己的母親,為人子女者理應盡孝。
談及「孝」,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百行孝為先」的說法。根據《說文解字》,「孝」是指善於侍奉父母長輩。中國傳統社會對孝特別重視,主要原因受到儒家文化影響。
倫理道德根本
《論語.學而》:「孝弟,其為仁之本與。」《孝經.開宗明義章》也提及:「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兩句話分別指出「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孝」,是一種人性自覺的展現,乃人之生命精神能返而顧念其所自生之本,有別於禽獸。「孝」不但是個人修身的一個標準,而且更具民族的意義。「孝」的擴充不僅能慎終追遠,還能維繫民族生命於永久,啟迪後人。
至於為人子女者,可如何盡孝?根據儒家學說可分為四方面,包括「孝養」、「孝順」、「孝敬」和「孝承」。首先,「孝養」是指要供養父母。《禮記.祭義》:「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當中提到的「能養」,即能夠供養父母,也是行孝的最基本要求。
能養只是基本
其次,「孝順」有順從父母之意,不過父母行為不合義時,那就不應盲目聽從。此外,子女也應「孝敬」父母,《論語.為政》云:「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面對父母應該時常保持和顏悅色,心存敬意。「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不敬,只做到「能養」,又與飼養犬馬有何異?
「孝」這個題材,文憑試說話卷也常見。以2016年文憑試中其中一題為例:
「古人重孝,下列哪一項傳統孝親的行為更值得提倡?試談談你的看法。晨昏定省 慎終追遠」
「晨昏定省」是指子女服侍父母就寢,早上向父母問安;「慎終追遠」則是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學生宜比較這兩種孝親行為的不同,侍奉父母生前死後哪一種更值得提倡。
又例如2017年其中一題:
「以下哪一個提倡孝道的故事更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戲彩娛親 滌親溺器」
「戲彩娛親」和「滌親溺器」都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學生如有研習中國孝道文化,討論時更會得心應手,比較兩者之不同。
最後,現今社會生活壓力擔子大,經濟負擔重,但對父母盡孝,如同父母愛護子女一樣,乃沿自自然的人性。
雖然古時提倡重視孝道,但當中孝的價值和重要性,並未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希望各位同學能時刻反思自己有否盡孝。■中文科老師 王美琪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