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區區有遊情 】九龍城古蹟處處 宋王臺傳說悠遠

2017-10-25
■宋王臺。資料圖片■宋王臺。資料圖片

宋朝以前,整個九龍仍然很荒蕪,人煙稀少,周遭只散居着堙B蜑等土著。南宋初年,土瓜灣、九龍灣一帶盛產海鹽,朝廷就在這裡設立了官富場,生產食鹽以供內銷。

由於有造鹽工業,加上傳統漁農業,又有府衙管理、官兵駐守、渡頭對外開放,水路往來各處方便,聚居的人便漸漸多起來,形成了村落。

早期的村落有官富村、衙前村、古瑾村、九龍村,相信最早的應該是官富村,因為有了上述經濟基礎,人煙方能稠密起來。有人以為官富村即是九龍村,只是前者是官稱,後者為土名。

舊稱官富場 成朝廷代表

官富場,就是今天的九龍城。明清兩代,官富官員的職能漸漸擴展到緝私、保安、防衛上。自此,官富場就成了九龍的政治中心、朝廷的代表。

由此看來,後來宋末帝昰、帝昺來港避難,建立行宮、清朝中葉在此建立寨城衙門、又建立第一座來往兩地的龍津石橋、碼頭,全不是偶然。因為這裡是皇權的延續、朝廷的象徵;早期香港地圖稱這裡為「中國城」(Chinese Town),是這說法的注腳。

日軍修機場 炸聖山取石

是故,這裡的皇朝古蹟特別多。以前可能是傳說,但隨着沙中線的宋代方形古井和3,000多件古文物的發現,就很合乎王國維所要求的「二重證據法」了,宋朝時,九龍城已相當繁榮,既有文獻可考,又有「出土文物」的支持,已不再是傳說。

名勝中,最著名的宋王臺,那是一塊長方形的石刻,上書「宋王臺」,位於車水馬龍的馬頭涌旁公園內,紀念兩位曾來九龍城居住的小皇帝:帝昰和帝昺,可惜他們一病故、一殉難,令人傷感。

原岩是一塊橢圓巨石,坐落在聖山上;聖山,原是一個臨海小山丘,位置在舊啓德機場大樓附近。日本侵佔期間,日軍為了擴建機場,炸掉了聖山取得石塊,幸好沒有炸掉石刻;戰後,英政府把之削為方形,放在現今的公園供人憑弔。

聖山上,除有這石刻古蹟外,還有「金夫人墓」,金夫人為宋室公主,在逃避元兵追趕時沉船遇溺,屍身不見,時人為她在聖山建墓;可惜,在19世紀末興建聖三一堂時拆毀湮沒了。

離石刻往西走約15分鐘就抵露明道公園,那裡景致優雅,卻有一座只剩牌樓和兩根石柱的古廟,門額上刻「上帝古廟」,門聯云「真義著千秋,煌煌氣象;武功超萬古,赫赫聲靈。」公園內並附有饒宗頤教授撰寫的碑記。

避嫌稱上帝 無關基督教

傳說這就是南宋二王宮殿的故址,當年廟旁應有二王殿村,那是南宋滅後,王室後人所建立的。村落不敢在元朝時稱二王殿村,廟宇也不敢叫二王廟;於是,圍村改稱古瑾圍,二王廟改為北帝廟,但北帝廟仍有不妥,有暗示北方帝皇之嫌。於是,村民遂改之叫上帝古廟。

這上帝與附近的基督教會毫無關係。據說,廟內供奉的是一男一女神像,狀如帝王與皇后,那是村民的祖先,由此算來,村民就是宋王室後人了。

從上帝古廟往北走約20分鐘,就到南宋另一個古蹟。那是侯王廟,傳說侯王叫楊亮節,他是護駕盡忠而逝的國舅,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故曰侯王。

這雖是傳說,然而,廟內的匾額、門聯多與政治有關,與一般廟宇不同,如門聯有「忠扶宋鼎昭官富、跡著龍疆鎮海濱」;而或書或贈匾額多是軍事政要,如大鵬協副將(當時全港最高長官兼軍官)張玉堂之匾額「治荷帡幪」(意為管治蒙恩庇祐,同治5年,1866年)、何長清(也是大鵬協副將)之「折洋鋤盜」 (光緒14年,1888年)。

這些遺蹟,說明了這座古廟不像一般廟宇,求的多是個人福祉,其求的,卻是國防穩固、外交安寧。這一點,實與楊侯無別;也是許多中國人的心聲。

「古廟燒香一片心,只知求福賜多金,侯王事跡咸休問,恐惹遊人淚滿襟。」錄自廟中陳孺直詩刻。■松睿 退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