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英群君乃潮州文化名人:他是原潮州市潮劇團編劇,寫有潮劇《兩縣令》《錢門親事》等名劇;他是潮州市電視台的嘉賓常客,在節目中可以從「天頂飛雁鵝」聊到「三弦琵琶箏,鋤頭畚箕筐(潮音卿)」。節目的內容家喻戶曉。此外,英群君還是一位散文名家,有《風雅潮州》等名著問世,迄今已出版過七本散文集子。他近日推出散文新著《南門下北門外》,從潮州古城說到「情人眼裡出西施」,從潮州童謠「飼阿妹來僱人罵」說到「人生不如戲」,書中的地域性、抒情性、趣味性,使該書靈秀雋永,引人遐想,給人愉悅。■文:吳國欽
濃濃潮州特色
所謂「南門下北門外」,指的是潮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南門北門內外發生的軼聞瑣事、八卦新聞,寫的是古城升斗小民的尋常熟事。英群君用這一篇來作全書的書名是有深意的。他是一位鄉土作家,是潮州土生土長的人,至今雖已屆耄耋之年,依然熱愛故土、扎根潮州,眷戀這座古城,用自己的生花妙筆,描摹古城的一草一木,記述潮州的風土人情。大量生動的潮州語彙、土談俗話、童謠俚句,如「散看散想散行」、「無能為」、「寬活」、「刻苦賺」、「快活使(花)」、「刺仔」、「孬到抽(壞到極點)」、「府城」、「作田如繡花」、「食飽穿暖」、「水池勿近」、「工資儉儉夠二人生活」等等,構成李英群散文的一大特色--鮮明的地域性。在集子中,寫的是潮州人,說的是潮州事,用的是潮州話,抒發的是潮州的情懷、潮州的印記。李英群這位優秀的潮州鄉土作家,如沈從文之於邊城鳳凰,老舍之於舊北平,其散文煥發出來的濃濃潮州味,令遠方遊子倍覺親切折服。
其次,英群君散文的特色,還表現在它的抒情性,絕大多數篇章都在記述潮州,敘寫對潮州的愛,尤其是對潮州文化的稱頌與弘揚,成為散文集的一大內容與特色。強烈的家鄉情結,使李英群對潮州古城的愛熾烈、深沉、厚實。對潮州文化的闡發切中肯綮。「潮州文化,讓人記得住鄉音,品得到鄉味、信得過鄉親、尋得到鄉愁。」尤其是食得到的香甜,看得到的情懷,觸得到的溫度,書中寫到「最普通的潮州人的言談舉止、生活習俗,尤其是他們的堅守與追求」,在英群君筆下,這些都顯得從容不迫,娓娓道來:潮劇與潮菜、古巷與古寨、深波與深度、易食與易睡、茶聲與茶韻,通過這些敘說着潮州人的古道熱腸,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日常節奏,顯得優雅而俚俗。如說到潮州男人個個用過的浴布,「是活躍至今還煥發着生命活力的潮州文化細胞。」這些敘說,抒情而不矯情,寫情而不煽情,老老實實,直白而韻味獨具。正如魯迅所說:「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因此集子很受讀者歡迎,據說網上正在熱賣哩!
抒情又有趣
再次,李英群君散文的又一特色,是它的趣味性。英群君本來就是一位有趣的人,這是要有修為才能做到的。他的文化底蘊深厚,上可與高人學者對話,他本人就是高人學者,下可與鄉下老者閒談,他原本就來自鄉下,對民間各種掌故趣事,幾乎信手拈來,張口就說,令人發噱,引人絕倒。像英群君這樣的人,是有趣而又有情懷的人,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位非常容易親近的人,與英群君茶聊,永遠不會冷場,可以從天地說到豆豉,四面八方,海闊天空。可以說文如其人,讀他的散文,也是有趣的,感覺輕鬆,味淡而雋永,如清風明月般靈動自如,讓人受用。在集子中,不時有逗人解頤的雋語夾雜字裡行間,如「牽豬哥,錢銀多少刻苦賺,賺回唐山娶老婆。」「橋頂食炒麵,大街看亭字。」(潮州古城街道常有亭子,上面有不少名家題詠,這可以說是潮州古城巷陌的一個特色)各種趣語俗話與俚諺,令集子增色不少。
閱讀《南門下北門外》,確如古書上說的,令人如飲醴泉佳茗,舌本回甘;如觀名家法帖,目注神馳。總之,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