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生活語絲】憶烈士李清薇

2017-11-06

吳康民

培僑中學在二戰後開辦之初,有一批年輕的東江縱隊隊員前來就讀,他們 雖 略為超 齡,因戰時失學青年眾多,戰後重新拾起書包就學的青年不少。我剛在大學畢業後到培僑任教,高中部的學生不少和我的年齡差不多,我這個「先生仔」有時會被超齡的女學生取笑。

近讀到一篇《憶李清薇烈士》的文章,講的是一位香港富家少女,父親是在香港經營建築行業的豪富巨商,家庭生活富裕舒適,只是在太平洋戰爭初起,香港淪陷,她幾經顛沛流離,逃難至老家惠陽,殘酷的現實,並在地下黨的教育底下,她毅然投身於抗日洪流。戰後的一九四六年,回港就讀於培僑中學,在校內進一步接受愛國革命教育。

一九四八年一月,李清薇受到革命思想影響,離開學校,奔赴惠陽山區,參加武裝鬥爭訓練,並把城市女子的披肩鬈髮剪成與耳朵平齊的短髮,換上男女一式的游擊隊員的黑色對襟制服,腰裡掛上一支左輪槍,戴上五角軍帽,一位香港小姐,驟然變成英姿颯爽的戰士。在校中,我對這位女學生印象不深,但當年學校在加路連山孔聖堂演出話劇《人之初》,我倒是很有印象的。但不知道她就是這次公演的「後台主任」,負責籌借各式服裝道具。

一九四七年校內不少進步學生準備回內地參加武裝鬥爭,迎接全國解放。翌年一月,有不少年長的學生退學離開香港,奔赴惠陽山區。當年充滿革命激情的我,也希望回內地參加革命鬥爭,我曾經向在港從事秘密工作的大哥表達自己的意願,大哥要我向當年在校的教師華嘉(作家),提出要求。華嘉說,像我這樣有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大學畢業文憑的不多,在港英統治下,這個身份有利於長期打算。結果就是這樣留了下來,一留就是七十年,是一生一世。當年如果堅持回內地去,個人歷史便需重寫。

俱往矣,七十年風風雨雨,因讀李清薇烈士的文字引起一連串遐想。今垂垂老矣,讀先烈文字,敬佩她們的獻身精神,又感來日不多。只有戰戰兢兢,站好最後的一崗,為後人作好榜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