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書評】打開哲學世界的電影鑰匙

2017-11-13

《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

編者:尹德成、羅雅駿、林澤榮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

如今回想,電影賞析課應是大學時候的最愛了,不用費心費力讀教材,不用整段地背誦理論,只要每堂課看一部電影,再將電影情節延伸開來天馬行空地談談想法便好。

當時年紀小,只是將那些經典電影當成被觀看的對象,至多將自己代入角色身處情景中,想像如若自己遇見電影中那些趣事、奇事或悲傷事該如何應對,並未將其中的文本、用鏡與音樂拎出來詳加析解,而《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一書(以下簡稱《光影》),則從另一側面提醒你我,原來電影不單可以「被觀看」,還能夠「被闡述」。

最近,坊間談論哲學正熱。越來越多研讀哲學的年輕作者,樂意用某種更貼地、更易懂的方法講述那些看似深奧晦澀的哲學命題。《光影》一書同樣沿循這一思路,將經典電影與哲學議題勾連起來,用「自我」、「自由」、「道德」、「信念」、「情感」和「幸福」六個章節,談論這些形而上的、關乎人生終極理想的命題如何透過電影中角色的建構、情節的鋪排乃至配樂的選用,一一呈現出來。

全書篇目用了一個形似「圓環」的結構。第一篇談論Edward Norton與Brad Pitt主演的《搏擊會》,將性格迥異的兩位主角視作投射或隱喻:一個不斷給自己套上種種身份,試圖令到自我的獨特性在「添加」中顯現出來;另一個則試圖透過拋開一些附屬、冗餘與累贅來認識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所謂的「消減之路」。

不論導演或本文作者,顯然都傾向於透過「消減之路」抵達對於真實自我的觸碰與認知。不理會外界的聲音,正視真實的、不加粉飾的自我,既與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呼應,也讓人想到《論語》中諸如「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等指向自我修為的論述。

而全書最後一篇文章,討論的是叫好又叫座的印度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片中主角Rancho人生的精彩之處,在於他肯定每個生命的獨特與精彩,這與學者福柯「生命是未完成的藝術品,有待我們以熱情去雕琢它、改變它」的講法兩相契合。在困難與磨折面前,Rancho不曾消沉,反而以積極的態度認知自己、省察自己,將那些負面的聲音與事件當作自我砥礪與激發的難得機會,從而不論在順境或逆境中都能處之泰然。這不禁讓人想到蘇格拉底那句流傳千年的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一過。」

一首一尾兩篇,談論的都是「如何認識自己」這一亙古話題,而中間的諸多篇目,則分別從友情、愛情、自由與理想等面向,談論「如何接納自我」以及「自我如何與他人及周遭環境相處」等題目。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八位作者提及的十七部電影,不論敘事內容與所屬類別都相當多元:有詩性的小眾文藝電影(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還有公路電影(《末路狂花》)以及奇幻電影(《二十一世紀殺人網絡》),當然,其中大部分都是你我熟知的熱議或賣座影片。這些電影既不會離觀者過分遙遠,又有足夠的分析與詮釋空間,令到本書內容既飽滿豐富,又貼近普通讀者與觀眾的觀影經驗。

美中不足的是書中提及的哲思大多來自西方(或許與書中所選電影大多為歐美電影有關),而較少將電影情節放置於東方哲思的語境中分析與闡述。其實,《光影》一書的作者中,有不少是以中國哲學例如宋明理學、先秦哲學等為研究主業,若能在講述當下歐美電影的過程中,將片中的故事與角色牽引到中國古代哲學的語境中對照審視,例如透過儒家「德」與「仁」的論述分析電影《七宗罪》,又如用「莊周夢蝶」的故事解釋《真人show》中真實與虛幻的邊界,或許也是一件有趣且引人思考的事情。■文:李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