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近百專家學者聚廈門 研討兩岸交流三十載

2017-11-13
■近百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昨日齊聚廈門舉行「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德花  攝■近百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昨日齊聚廈門舉行「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德花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何德花 廈門報道)近百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昨日齊聚廈門舉行「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開放交流三十年來,兩岸學者的交流也從敵對、防衛走向理解、合作、融合的狀態。

本次研討會係「台灣研究新跨越系列學術研討會」,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兩岸協創中心」)、海峽交流文化中心聯合主辦,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兩岸協創中心主任、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建發致辭中表示,廈大與台灣各界的交流與聯繫遠超三十年,廈大台灣研究所是大陸最早的研究台灣問題的機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秘書長韓曉光在發言中回顧了1987年以來,兩岸交流交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不斷擴大深化的歷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海濤在發言中表示,十九大報告增強了對和平統一的信心。

台灣前考試院副院長、台灣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校長高永光稱,兩岸雖「渡盡劫波」但最終會「柳暗花明」走向融合。

文到人不到 首開交流

廈大台灣研究所所長陳孔立以自己親身經歷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講述兩岸交流三十周年。早在1986年7月,陳孔立在芝加哥大學就與台灣學者有交流,當時因怕對方是國民黨「特務」,不敢與台灣學者一起照相。1987年9月26日,台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繞道日本到大陸採訪,第一次採訪了大陸研究台灣問題的廈大台研所。1988年1月,台灣「台灣史研究會」邀請陳孔立參加,當時繞境香港欲前往台灣時,卻因「不符入境資格」沒有去成,而陳孔立的一篇文章已在研討會上公佈,因而台灣媒體刊登了「陳孔立文到人不到,台灣學術首開交流」的報道。陳孔立也成為大陸第一個向台灣「敲門」的人。

從「服務政治」 到擁護統一

台灣第一位到訪大陸的學者、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教授指出,三十年交流讓自己從反共鬥士轉變為國家統一、民族統一的堅定支持者,他稱兩岸的制度只有不同沒有優劣。他說:多次到大陸後,自己有了三個變化,第一是能辯證看兩岸關係,用辯證法認識中國,認識中共;第二是,交流讓自己從字面的中國文化了解實踐中的中國文化,認識到兩岸的制度沒有孰優孰劣;第三個,也是最大的好處是,從心靈上排除被殖民的悲哀感。他表示三十年來,台灣問題從學術上講經歷了三個不同時期,也從學術為政治服務到追尋兩岸和平的轉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