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外國近十年在民間推廣「藥物及疫苗標籤」的概念,雖然很多科學專家或醫生都會不認同病人自己在網上「亂搜」資訊,但畢竟互聯網實在太方便,常人不會買一本《醫生桌上參考手冊》(Physicians' Desk Reference,有過千款常用西藥的生產商、用法、化學成分、科研實驗、副作用等等)在家備用,但現在卻能隨處查到成分、劑量及副作用,這些其實都應該是公開的資料。
不少朋友曾反映,一些醫生開的消炎藥(無論是針對感冒或是濕疹或是中耳炎),自己上網一搜,發現有類固醇成分。個別專業人士刻意隱瞞,病人有權決定用不用,或另覓醫生,提出指定要求不想用類固醇藥物。
連食物都要有營養標籤,問題只是大眾重視與否。藥物和疫苗的標籤,最重要的是看安全性,與其它什麼藥有衝突,或於什麼情況之下不能服用(Contraindications),且副作用報告有什麼等等。醫生未必完全知悉你的體質,你自己才最清楚。
各地的藥物及疫苗標籤有特定指引,我對比過香港和美國的疫苗標籤(Vaccine Insert),後者較詳細。例如我們關心的嚴重副作用(Adverse Reactions),也會分1)自家實驗所得的(Prelicensure Trials) ,以及2)推出市場後大眾所回報的(Post-marketing Reports)。兩者的抽筋、免疫系統紊亂、休克、發疹、癱瘓等的比率都不同。而且有詳細說明每一種副作用的反應,並非只是一個病徵名目(如抽筋)。香港的有些簡單至只列幾個副作用名稱,大概推想公眾都不會看吧?
如今衛生署的網頁非常簡單,我們電郵過該署問拿疫苗牌子及名稱,發現很多在藥廠網頁也會找到較詳盡的副作用說明,以不同身體部位及系統來分類,及可能的相關反應。有網友也試過在健康院問,護士也說不知道在哪裡找給她,家長只能自己來了。
所以,還是自求多福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