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浙首例污染治理土壤「排毒」成功

2017-11-22
■峰江地區大力推進綠化工程,傾情打造「都市花園」。 網上圖片■峰江地區大力推進綠化工程,傾情打造「都市花園」。 網上圖片

修復近20畝 用時4年耗資千萬 成本太高恐難推廣

香港文匯報訊 據《錢江晚報》報道,浙江台州路橋區山後許村變壓器市場附近,種滿苗木,看起來鬱鬱bb,但這塊地其實是「大病初癒」。作為浙江第一例土壤污染修復項目,這裡曾被重金屬污染了12,500平方米土地(約20畝),耗時近4年耗資千萬元(人民幣,下同)才得以修復,又經三年多培育,才得以重見綠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固廢拆解業,讓路橋成為內地最大的電子電器廢棄物拆解基地。當地人從廢舊電器中拆出財富的同時,也遭到了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創傷。

2010年開始的土壤修復試點就在山後許村變壓器市場附近的一塊地。

早在2007年,受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委託,省地質調查院就開始對拆解業污染區的土地展開調查,並在3年後出具的《台州市路橋區峰江地區基本農田質量調查》中總結道:「該地區土壤普遍已遭受嚴重的鎘、銅等重金屬和多氯聯苯等有機污染物的複合污染,顯著影響了土地質量。」

據了解,少量的多氯聯苯雖然不會引起急性毒性,但慢慢侵入人體後,可引起皮膚損害和肝臟損害等中毒症狀,甚至促使癌症的發生。

科學修復 見效慢效果好

山後許村地塊修復由台州市環保局路橋分局具體執行,委託第三方進行施工,更請了浙江大學的專家團隊進行科學技術支持。

浙大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儘管生物修復相對化學修復見效慢,但不會破壞土壤結構,所以最終採用了以生物修復為主的方案。經過近4年的努力,2013年,12,500平方米曾經被污染的土壤完成修復,省環境監測中心對該地塊進行檢測,土壤污染危害風險降到了安全水平。

再難耕作 村民:不敢食用

雖然被污染的土壤已經治理好,但很少有村民在上面種植蔬菜、農作物,和周邊大部分土地一樣,村民都把土地承包出去種了苗木。「還是不大敢吃的。」村民說,「而且,把地租出去種苗木更划算。」

有業內人士表示,關於食用問題他們曾做過實驗,「基本上情況是好的,但一些葉菜類和某些根莖類的作物還是略微有點問題。不過這是暫時的,生態環境的治理,肯定需要一個周期。」

山後許村示範點的成功是一種希望,但專家和環保部門有關人員也都承認,它在某種程度上不可複製。「畢竟治理的成本太高。」

另外,三四年的治理周期,對急於用地的地方來說,會覺得等不起。參與修復的專家感慨,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修復的路總是比想像中要難和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