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百年魏氏磚雕 第四代傳人創新不泥古

2017-12-19
■魏氏磚雕第四代傳承人卜文俊正在製作磚雕■魏氏磚雕第四代傳承人卜文俊正在製作磚雕

磚雕也叫硬花活,就是在磚上雕花,始於秦漢時期。諸多寺廟遺址的瓦礫中都可以看到硬花活的痕跡。寧夏固原民間有「無硬花不成活」的說法。寧夏固原市的磚雕已有120多年歷史,古樸大方,融裝飾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磚雕是從漢代畫像石演變而來的一種藝術,屬於雕塑藝術的一部分,寧夏固原地區的磚雕作為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磚雕的藝術圖案,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其不僅反映了回族地區的建築裝飾圖案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徵,同時還折射出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

2014年11月,固原磚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的魏氏磚雕,沿襲了古代的磚雕工藝,歷經100多年的歷史,經四代傳承人傳承至今,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紋龍脊獸」「五鬃脊獸」「龍鳳脊」等作品,並在2009年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苦學30載 熟練掌握技藝

為了讓更多的讀者更加了解這種傳承百年的獨門手藝,記者特意採訪了魏氏磚雕的第四代傳承人魏鳳萍和丈夫卜文俊。記者了解到,魏氏磚雕經過魏孝祖、魏福慶、魏世祥及卜文俊四代傳承人延續,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清朝光緒年間,魏孝祖在修建甘肅省莊浪縣羅家大寺期間,師從河北磚雕藝人,經過3年學徒生涯,掌握了磚雕藝術的製作和燒製工藝,後來就專門從事民間磚雕和製瓦燒瓦,同時給兒子魏福慶傳授技藝。光緒末年,魏福慶在家傳磚雕基礎上,吸收了河南師傅楊宋家的磚雕技術,完全掌握了北方傳統磚雕的各種製式和特徵,成為一名真正的磚雕匠人。第三代傳人魏世祥,在繼承家族傳統磚雕的基礎上,吸收周邊地區民用建築和大小寺院,以及伊斯蘭建築磚雕紋樣,豐富了魏氏磚雕藝術的內涵。

卜文俊向記者介紹到,他初中畢業後一直在家務農。1980年,和妻子魏鳳萍結婚,做了上門女婿。岳父魏世祥有5個女兒,沒有兒子,是個很傳統的人,對於家傳技藝更是恪守「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準則。起初,他只能給岳父打下手,但能吃苦,善於學習,在打下手的過程中,仔細觀察釀泥、捏製、燒製等基本環節,並記在心裡。通過刻苦鑽研,他對磚雕技藝的基本流程已熟記於心,但關鍵技術還是沒有掌握。其間,時任寧夏隆德縣文化館館長張國勤上門勸說岳父魏世祥,希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傳承下去,不要斷代。他岳父經過一番考慮,決定將手藝全部傳授給他和妻子。 而學藝是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在跟隨岳父學習磚雕製作30多年,才熟練掌握了磚雕的選土、配料、釀泥、捏製、雕刻、建窯、燒製等製作技藝。卜文俊通過對磚雕過程、複雜工藝流程的記錄,又通過對寺廟、旅遊景點的古建築綜合分析,才對磚雕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積極創新 滿足市場需求

近年來,隨茈擖j建築的興起,人們新修房屋、門樓時,喜歡用磚雕裝飾,磚雕的市場前景越來越好,僅靠人力一件一件雕刻,已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為了擴大磚雕規模,卜文俊對軟雕工藝進行改進,採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翻模,使得產量翻番。並且在繼承祖輩相傳的傳統磚雕的基礎上,大膽吸收各地古寺廟、旅遊景點及清真寺的磚雕藝術精華,結合現代磚雕市場的需求,大膽創新,製作出鴿子、獅子、鶴、梅、蘭、竹、菊等100餘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建築磚雕產品,以及農村大門、上房(主廳)碼頭磚花「吉、祥」、「耕、讀」、「如、意」等圖案。

目前,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魏氏磚雕已走上了公司化、規模化生產的道路。卜文俊在傳承了父輩的手藝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磚雕藝術造型,積極創新、拓展磚雕銷售市場,並向周邊村民教授磚雕技藝,帶動大家就業、創業。2013年以來,每年都會接到磚雕訂單,僅今年就接到了50萬元的生產訂單,除去成本,一年可淨賺20多萬元。在繼承傳統磚雕的基礎上,將手工單件製作發展成為模具成批生產,適應市場的需求,「傳統技藝有錢可賺,就不擔心失傳了。」 現在,魏氏磚雕傳統手工藝不但繼承沿襲下來,還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創業,讓昔日的家族手藝成為家鄉致富的新途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