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題為「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上篇)」的網誌,指今年是國家推行改革開放的40周年,驀然回首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過去4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自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段發展史屬全球一件大事。他希望大眾回顧國家所走過的這段不平凡的改革開放道路,以及香港如何從中助力並乘勢轉型,從中得益,更重要的是要借鑑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作出部署。
助力改革開放40年
陳茂波指,今天的內地與40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經濟及金融政策有什麼變化,對全球股市、債市以至商品市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他續說,香港於過去40年一直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為改革開放出力,並從中得益,也乘勢轉型,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製造業中心,發展成為今日的國際大都會、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由約3,900美元顯著增至約44,000美元,增長超過10倍。
他指,內地與香港於過去40年的發展可大致分為3個重要階段,第一個是1978年內地由農村改革開始,到啟動國企改革,帶動經濟工業化;且自1984年起相繼推展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開放區,成功吸引大量外資到內地,當時香港的企業家窺準時機,第一時間帶着資金、技術和國際聯繫到來,並把製造業北移,「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直接投資者,是把外資引進內地的橋頭堡。」
第二階段是9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市場設施建設加強鞏固,吸引更多港商投資內地,亦加速了香港製造業的式微,但同時為香港不同服務業帶來龐大需求,香港順勢轉型至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貿易、物流、金融、專業服務在整個九十年代都大幅增長。
第三個階段是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大趨勢,內地也從改革開放早期的「引進來」,慢慢走向世界,並制訂出「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直接海外投資,進行IPO上市融資。
陳茂波指出,該段期間香港的角色不但沒有因全球化引發的「去中間化」而被淡化,還實現了另一次轉型,「香港這個階段的轉型,正正凸顯了我們如何以自身獨特之所長,協助國家進行在金融上與國際逐步接軌的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