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特稿】今年強調防風險 數省主動擠水分

2018-01-16

最近,幾個省份正在主動給自己的GDP「擠水分」。先是內蒙古,核減了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之後是天津,將2017年預期的1萬億GDP直接擠掉三分一,調整為6,654億元。GDP注水的恐怕並不限於這兩個地區。去年12月,審計署公佈的一項數據顯示,全國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就達15.49億元;如果把過去幾年各省市的GDP數據相加,其總和及總增速超出全國GDP的最終數據,也是常見的現象。

其實,地方統計數據造假的情況,中央是掌握情況的。2017年底,就在天津擠水分之前,《天津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擠乾水分關鍵要「捨得」?》的評論員文章,裡面說:「注了水的、虛高的,甚至是弄虛作假的經濟數據,從面子上看,地區GDP漲了,位次排名靠前了;從裡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沒有真正鼓起來,人民福祉沒有真正增加,反過來,還可能會影響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決策,透支發展潛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風險。」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防風險、去槓桿再一次被強調。這一會議在今年度的落實,恐怕是各地GDP擠水分的非常現實的壓力。

研地方債終身問責

畢竟,統計數據造假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實對地方的財政影響很大。地方公共預算收入高估,中央轉移支付就會減少,用於當地的財政支出也減少。但從去年開始,中央對地方政府的債務已經明確開始嚴控,前陣子《人民日報》刊發了各地處分數十名對違規舉地方債負有責任官員的消息;財政部去年發佈的《關於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則明確,將研究出台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

據專家分析,如果GDP的水分被壓縮,則地方債務率可能進一步攀升,償債壓力也隨之上升。在此背景下,擠水分、期待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就成了必然的選擇。■俠客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