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文山字水樂春風】萬曆十五年 暴風雨前的平靜

2018-01-19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朝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以上一段是引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書,既是如此,為何作者要把這一年定為其著作的書名?又如何以此年來構思,寫成一部頗受重視、曾翻譯成多國文字的著作呢?

天下太平 盛極轉衰

本書原作語言為英語,其書名是「無關緊要的1587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這是什麼意思?原來黃仁宇提出與其他史學家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天下盛平,無重大動盪,但一看他英文書名的後句,就指出那一年實際上卻是明朝發展至盡頭而步向滅亡的一年。

作者以此年來分析和體現他的「大歷史觀」,其著作主旨在書中看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所以,此書以明朝萬曆年間的6個人物構成全書,以小敘事透視大歷史,借明朝平淡無味的一年,揭示影響中國往後近百年的種種歷史因素。

萬曆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間:1572年-1620年)的年號。一般史家認為明朝衰落之起點,是由萬曆十年(1582年)首輔張居正去世、明神宗親政開始。萬曆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他以不上朝及怠政來作為與大臣的對抗。他由萬曆十四年(1586年)開始,連續不上朝,其間長達33年,史稱「萬曆怠政」。試問在此情況下,明朝的政治、經濟怎不走下坡?

《萬曆十五年》一書,用傳記的形式,小說的筆法,可視為「以文學手法撰成的歷史著作」。除了主角萬曆皇帝外,還選了幾位大臣:包括先後的首輔(明朝不立宰相,內閣大學士之首,形同宰相)張居正和申時行、傳奇清官海瑞、軍事家戚繼光、哲學思想家李贄,這些表面風光的人物,在各自的經歷中都包含了悲劇,反射出他們所處的大明帝國,在表面繁榮下的無奈。

皇帝只是面旗幟

以萬曆皇帝為例,一般人認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但萬曆的人生可說是糾結,甚至是痛苦的。

他從小被教導要聽老師張居正的話,又受母后掣肘。親政以後,有過兩年勤勉治國、想幹一番事業的時光,但在立儲問題上,與大臣完全對立。他希望立自己最喜歡的貴妃所生之子當太子,這樣她才有資格與皇帝同葬,但遭大臣們強烈反對,不斷上奏,令他明白到自己這個皇帝只不過是一面旗幟。凡有議論,大臣們不怕死、不要命的向皇上力諫、死諫,殺頭也不怕,貶官外放坐牢的更不怕,只求博得一個「忠臣」、「直臣」之名,也可流芳百世。

黃仁宇說萬曆自知無力控制這帝國的前途,因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跟他對抗荂A官員們皆以儒家精神為口號。他日趨荒於政事,消極怠工。當然,亦有其他史家批評他貪財好色,甚至染上鴉片煙癮,無心上朝,也無力上朝。

萬曆皇帝的首輔張居正要大刀闊斧的改革,身後更因樹敵太多被參劾抄家,子孫發配邊疆;申時行想維護王朝的穩定,卻力不從心,最終卸職歸田;模範清官海瑞,清潔廉正,卻因行為古怪而遭排擠,死時潦倒;名將戚繼光力抗倭寇而流芳後世,卻在貧病交迫中死去;哲學家李贄鬱鬱寡歡,受盡排斥而被迫在家自刎,慘在血污中掙扎兩天才死。

這些人有陰陽兩面:他們一方面會做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且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力求個人利益。他們之中有潔身自愛卻不受歡迎的、有唯利是圖而弄權枉法的。就算他們之中有卓越的軍事家,和深邃崇高的思想家,但都敵不過政治鬥爭,最後都算得上是悲劇結局。■雨亭 剛退休中學中文科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