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微觀點:鬆綁「人員通」 11城「共同體」

2018-01-20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大灣區11座城市重大發展契機,亦是香港未來預期的重要經濟增長引擎。要讓這巨大經濟引擎成功運作起來,關鍵之處,是否成功促使11城同城化,人員、物資、資金、信息自由流通。唯此,11城才能形成一個共同的市場,發揮協同效應,形成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城市群。爭取港人國民待遇,是促使大灣區「人員通」的重要一步。

各領域放寬 助融入國家

民建聯的20項建議,在便利生活方面有9項,包括給予內地身份證明,讓港人擁有和內地居民同樣的身份編號。港人在內地旅行、生活、工作,再也無需因為無法輸入身份證號,而不能在互聯網買票、不能使用移動支付、自動購票機,及所有自動辦理系統。民建聯的建議,無疑是助益港人融入內地的必要舉措。

在求學、創業、就業方面,港人辦理商務和個人事務時免除內地住址證明,開設個體工商戶取消外資審批、且營業範圍與內地居民看齊,開放包括農業在內各領域予港人國民待遇,這些都消除了港人往內地發展種種障礙。

港胞入伍奉公 國民應有之舉

允許港人承擔保家衛國義務、入伍參軍,允許港人在內地申請公務員職位,是體現香港回歸祖國、香港人是中國公民的應有之舉。以前由於種種原因,將港人視為「外國人」的種種過時限制,早應取消。

「一國兩制」讓香港有了「兩制」的獨有優勢,但也存在「兩制」之間通關、稅務、金融、法律等巨大差異。要做到「四通」需要克服大量的困難,需要兩地政府無微不至的協商、推動。讓港人享有國民待遇,是一個有益嘗試,良好開端。下一步,還應讓內地專才也能自由來港生活,補齊本港人力不足的短板,才能形成完整的「人員通」循環。要推動大灣區建設裨益香港經濟,官、商、民各界任重而道遠。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