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一群七十幾八十多的老人家正在公園晨運。
老張:咦,咁耐唔見老陳出嚟耍太極嘅?
老黃:乜你琴日冇聽老李講咩?
老張:可能啱啱行開咗。
老何:係咪「番咗鄉下」呀?
老歐:上個禮拜先至番過去咋噃?咁快又番,係咪喺上面「包咗件1」呀?
老周:老歐,你都好幽默啫!如果佢隻「乸2」信有其事,佢就「瓜硬3」嘞!
老張:你班友,咪勞嘈;老黃,究竟咩環境?
老黃:係「番咗舊時嗰度4」至真!
老何:唔早講,原來係「兩腳一伸」!
老黃:聽下你哋「發噏風5」都好呀!
老胡:唉,「豬欄報數,又一件」!
老歐:成八十幾歲人,都算死得抵喇!
老張:好心你「修下把口6」喇!
老歐: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
老張:係喇,我哋咁嘅年紀,每日都係賺番嚟㗎!
老周:老張就講得啱嘞!話唔埋等陣過馬路畀車撞到,咁就「四腳朝天7」,想吹下水都冇嚹!
老胡:老歐,最有機會「中獎8」嗰個係你噃!
老歐:咁睇得起我!
老何:你過嚫馬路都衝燈,唔係你仲有邊個!
老李:你趕住去「報到9」就你嘅事!咁你有冇諗過如果你有乜「三長兩短」,你個又乖又得意嘅孫仔就會喊死吖?
老歐:呢層......
「豬欄」(豬圈)裡不時會有豬隻死去。每過一段時間,豬農會往豬欄視察。當發現有豬隻死去,隨從會示意豬農記下,之後每發現有一隻豬死去則會喊「又一件」。豬農們就是用上這種「報數方式」來點算活豬數目。有人以「又一件」借喻又多一人死去,就有以下的歇後語:
豬欄報數--又一件
「棺木/棺材」由六塊木材拼砌而成--蓋、底與兩側均用上長方板,共「四塊」;頭、尾則用方形板,而兩塊方形板的大小大約是「半」塊長方板,所以「棺木」又有「四塊半」的俗稱。既然如此,為何不以「四長兩短」來形容意外的災禍、事故或死亡,而用上「三長兩短」呢?對於「三長兩短」中的「三長」和「兩短」,坊間大致有兩個講法:
死人進棺時棺蓋還未上,所以只得「三塊半」,那不就是「三長兩短」嗎?
古時的棺木,不用釘子,是用皮帶把各塊板捆綁在一起。橫向捆「三道」, 縱向捆「兩道」,就有所謂「三長兩短」了。
這兩個講法,前者理據牽強,後者穿鑿居多(有釘子為何不用?這個捆綁方式不是「三短兩長」嗎?)。筆者認為實情大有可能是:人若遇上事故,就有很大機會危害生命,即會影響生命的「長短」,這便解釋了為何人們一向以「長短」作為「死亡」的借詞。本着這個概念,人們添加了好幾個諧趣的死亡說法:
三長兩短/三長二短、一長兩短/一長二短、一長半短、衫長褲短(粵)、山高水低
於1964年上映的《如來神掌》(第四集)是一部經典的香港武俠電影,片中加插了東島長離死時「兩腳一伸」的情節。人剛死的一刻,全身鬆弛下來,兩腳自然直伸開去,所以有人以「兩腳一伸」(挺腿)、「(伸)直咗」和「瓜直」來寓意死亡。
無巧不成書,於1963年上映的一部美國喜劇《瘋狂世界》(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也有人死時「兩腳一伸」(把腳前方的桶踢開)的情節。
原來西方人沿用了以下片語來寓意死亡的:
Kick the bucket
出處可能源自某人自行上吊,因要把「任務」完成而把站着的桶踢開。
2007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The Bucket List」,講述兩個患了末期癌症的病人如何在餘下的日子度過豐盛的人生。片名中「Bucket」這個字的意念相信是來自上述片語。自此,人們便用上這個片名作為死前必須完成的事情清單。清單中的項目,有些是夢想,如登上珠穆朗瑪峰、遊歷不少於100個國家;有些是心願,如單獨去一次背包行;有些是挑戰,如跑一次「全馬」;有些是有能力卻一直苦無時間完成的活動,如將多年來的旅行照片整理好。對筆者而言,這份清單只有一項:發表不少於1,000篇有關粵語的文章(約200萬言)。目前已完成的約100篇,那筆者不就是要在往後的日子加10倍勁兒呢?不!那怎麼辦?盡其在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包咗件」,即「包二奶」(包養情婦)。
2、「乸」,廣東人對妻子的俗稱。
3、「瓜硬」,即「瓜梗/死硬/死梗」、「死穩/死定」。
4、古時的人如有「離鄉別井」(離鄉背井),死前多囑咐親人將其遺體送返「舊時嗰度」--故鄉、老家、鄉下安葬,所以「番咗舊時嗰度」、「番咗鄉下」和「回老家」均寓意死亡。
5、「發噏風」,即胡扯。
6、「修下把口」,即積點口德。
7、「四腳朝天」跌倒時手足向上,借喻死亡。
8、「中獎」,亦作「中招」,遭逢不幸的意思。
9、「報到」,即向閻王報到,借喻死亡。
【專欄簡體版】https://leoleung2016.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