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韓國電影強勢,繼《屍殺列車》、《軍艦島》、《逆權司機》之後,近來又有《與神同行》,每一套都票房報捷。不過在這幾套大賣的電影之外,其實還有一套滄海遺珠。《不能說的故事...》上映近一個月,可惜迴響不多,風頭完全被《與神同行》蓋過了。如果一部好看的電影就這樣被忽略悄悄落畫,實在有點可惜。
只看電影預告,實在看不出到底一個古怪的韓國婆婆有什麼故事不能說。不過看完之後,還是會為婆婆淚流滿面。《不能說的故事...》由一個經常投訴的怪婆婆說起,怪婆婆某日發現處理投訴的公務員民在精通英語,於是鍥而不捨請他教她英文。電影其後慢慢揭開婆婆苦學英文的原因,原來與慰安婦歷史有關。
怪婆婆與民在之間慢慢從角力到互相認識,最後民在幫助婆婆出席聯合國有關慰安婦的聆訊,以英文控訴當年日軍的暴行。電影氣氛由輕鬆到嚴肅,轉折流暢。這是個跨越語言的故事,甚至有一段超越語言的情節。民在喝了兩杯之後,用英文訴說自己的經歷。怪婆婆雖然聽不明白,但能夠感受語言背後的情緒和感情。此時此刻,兩個人的溝通超越了語言。電影最後怪婆婆以英文宣讀當年被強徵為慰安婦的經歷,一腔韓式口音的英文,更見語言的力量。
其實《不能說的故事...》拍攝前經歷一波三折,由於題材敏感而多次易角,幾經轉折之後才確定由羅文姬和李帝勳主演。羅文姬更憑怪婆婆一角,在去年韓國青龍電影獎奪得最佳女主角。《不能說的故事...》亦奪得最佳導演,可謂與《逆權司機》平分秋色。
《不能說的故事...》並非韓國近年首次觸及日軍暴行和慰安婦的議題,去年《軍艦島》已經是一次明刀明槍的示威。近年韓流盛行,軟實力提升,也為這種民族精神電影裝備更強的武器。「怪婆婆」的故事不僅令人感動,也讓人明白,淚流滿面背後其實無法和家仇國恨割裂。這是電影的力量,也是語言的力量。 文︰鄺文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