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古今談:中國絲綢早於「四大發明」

2018-02-09

范 舉

中國有四大發明:紙張、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都是外國人說的,從中國人的觀點,中國最重要的發明是絲綢。

最古老的時候,中國人首先把文字記載甲骨、竹片、絲綢上面。絲綢又可以保暖,相當輕盈,二千年前成為了最高級的溝通中東西方的重要商品。

浙江省蕭山跨湖橋遺址考古遺址的發現,說明八千年前中國的先民,已經懂得種植稻米、使用陶器、並且懂得使用蠶絲,那裡出土的骨針,針孔很細小,現代的線根本就無法穿過去,唯一能夠穿過去的就是蠶絲造成的幼小的線。古代的時候,大約八千年前,大量的桑樹就在長江下游一帶生長着。

中國人擁有了養蠶的技術,發現通過開水浸泡蠶繭,就可以抽取出蠶絲,可以縫製衣物。輪狀的工具也出土了,既可以用來製作陶器,也可以紡織成絲線。

在現場,還找到了盛有草藥的小陶釜,說明史前人們早已認識到自然物材的藥用價值,使用中草藥。跨湖橋遺址中發現了一枚土古茶籽,相信當時茶葉已經被這些先民所使用。

絲綢的生產起源於中國,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最早是在新石器時期的跨湖橋和仰韶文化(公元前四千多年)。在山西夏縣的仰韶文化遺址上,研究人員發現了最早的絲綢證據。研究人員在那兒發現了一個被鋒利的刀切成兩半的蠶繭,而此蠶繭的日期確定在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間。

這個物種被鑒定為蠶屬家蠶(學名為Bombyx Mori),即馴化了的桑蠶。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也可以看到原始的織機碎片,該碎片可追溯至約公元前四千年。最早使用絲綢織物的例子是在公元前三千六百三十年,當時用來包裹小孩兒。這些織物出土自河南榮陽的青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在浙江湖州市吳興區錢山漾的良渚文化遺址也發現了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七百年的絲綢碎料。其它的絲綢碎片在商朝(約公元前一千六百年至公元前一千零四十六年)王陵裡也再次發現過。

再後來,中國人製造絲綢的秘密被朝鮮、日本和印度所知曉,他們都學會了如何製造絲綢。《舊約》間接提到的織物表明了絲綢在《聖經》時代已在西亞聞名了。從公元前二世紀開始,中國人建立了一條旨在向西方出口絲綢的商業網路。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王國時,他們發現波斯宮廷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已經有絲綢的衣服。然而,即使絲綢快速傳遍了整個歐亞地區,中國仍然獨家經營了三個世紀之久的絲綢產品。

根據研究,公元五世紀之後,波斯已經開始種植桑樹和養蠶,當地的人利用蠶絲製造地氈,手工非常精美。中國能夠壟斷絲綢的出口,織造成非常之薄的絲紗,並且可以染上不同的顏色,原因是中國人掌握了織造出絲綢的紡織工具,以及中國人精巧的手工。

根據調查,中國西藏也是種植桑蠶的地區,西藏林芝地區,現在仍保留了樹齡高達二千歲的桑樹。有一說,這是文成公主帶來的桑樹苗所種植,但更大的疑問是,為什麼不種植在拉薩一帶,而跑到了交通運輸隔絕的林芝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