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重組大潭篤建造史 展出梳打水樽鴉片盒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位於港島的大潭水塘是香港早期的重要供水設施,大潭篤水塘的主水壩更曾經有「亞洲第一壩」的美譽。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用多年時間,翻查大潭篤水塘的歷史檔案和照片,重組水塘的建造歷史和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團隊實地挖掘當年工地和潛水尋找被淹沒的村莊,起出多項文物,包括各式陶器、荷蘭水玻璃樽和鴉片盒等日常用品,趁大潭篤水塘落成百周年之際,在香港大學圖書館展出,展期至本周五。
大潭篤水塘是大潭水塘供水計劃的一部分,於1883年至1917年期間,政府為解決巿民對飲用水的需求而實行大潭計劃和大潭篤計劃,建造了多個容量大的水塘及完善的供水系統,先後興建了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及大潭中水塘。
最後落成的大潭篤水塘,容量達14億1,900萬加侖,乃是計劃中容量最大的儲水庫。
主壩曾膺「亞洲第一壩」
大潭篤水塘在1912年開始興建,1918年2月正式落成啟用,至今剛好百周年。大潭篤水塘主水壩當年造價達200多萬元,動員超過400名工人建造,當年更被稱為「亞洲第一壩」,由香港總工程師謝斐(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今日位於灣仔的謝斐道,便是以他命名。
大潭篤水塘建造工程有不少劃時代的設計,包括手挖沉箱,水壩下游的鋼板樁臨時擋水工程等。
大潭篤水塘分別在1902年及1904年展開地基勘探,現時對開的大潭灣水退時呈現的幾個古井,便是當年專門建造作勘探之用,以確定岩石層的深度。
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教授潘新華表示,這些豎井通常會在工程後拆卸,能保留至今實屬難得。
潘新華指出,昔日工地旁的辦公室已經倒塌,但研究團隊在工地遺址找到辦公室的瓦頂,並在集水區找到魚雷形狀的梳打汽水樽、裝鴉片煙膏的陶罐,以及相信是工人使用的陶器。
當年,梳打水是奢侈品,估計是當年外籍工程師遺下,而鴉片膏陶罐則可能是工人工餘時間吸食。
他續說,大潭篤水塘水底下原是大潭篤村,根據考據是客家村,當時共住有76人,大多數村民姓鍾,村內設有祠堂、小廟、風水樓等,並有木橋橫跨河溪。
發現大潭篤村樹幹石牆
為尋找被淹沒的大潭篤村,研究團隊派人到水塘潛水進行搜索,並在水底發現種在村落外圍的榕樹樹幹、石牆以及懷疑是木橋的木頭等,但由於水質混濁,水底能見度只有兩三呎,未能找到村落位置,希望今年可獲署方再批准進行第二次潛水考察。
大潭水塘文物徑共覆蓋21項已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水務歷史建築,潘新華建議特區政府將大潭篤水塘沿途的古井、村落等史蹟,均納入文物徑。
大潭篤水塘資料
興建年份 1912
落成年份 1918
壩長 0.25英里
壩高 171英尺
容量 14.19億加侖
當年造價 約200多萬元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