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世看文化 > 正文

借鑑西方模式 港文化待成氣候

2018-02-23

美推動跨國式產業 歐中小企主導

全球文化產業蓬勃,愈來愈多藝術區和美術館落成,在這現象背後,大小企和藝術工作者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顧問及香港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許焯權認為,美歐推動文化產業的方式迥然不同,美國是跨國式和國際化,依賴大企業;歐洲則茩垠茪H及中小企推動。■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綺珺、李鍾洲

許焯權表示,在發展和經營文化產業方面,美國是很特別的例子,雖然它不講文化政策,但電影和流行文化非常蓬勃,相關企業一早已壟斷市場。他認為現時討論的文化產業,很大部分是研究如何像美國般發展,又稱中國內地最初提出的文化產業也是美國模式。相反,香港2000年提出的文化創意經濟則取經自英國,起源於中小企,與美國相比,是兩個不同的極端,在文化產業生態上同樣重要。

法文化部政策 反映時代趨勢

許焯權又以法國為例,稱該國具備深厚文化傳統和體制,設有文化部,在不同年代推行不同重點的政策,反映當時社會及世界文化趨勢,例如1970及1980年代推動流行文化,資助塗鴉藝術,亦曾倡議「文化權利」,即由上而下把文化推動至社區,在地方設立「文化之家」(House of Culture),類似文化中心。

香港亦有類似舉措,政府曾在各區建立各種文娛場地,反映基層市民文化需求。許焯權認為,香港在文化產業方面也有出色事例,由業界推動大型藝術交易平台,包括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及Art Central,由此可見業界看到香港的優勢,「Art Basel(主辦方)他們不選上海、北京或新加坡,就看中了香港」。當代藝術可與其他方面結合,包括時裝設計、品牌等,政府如果在其他方面能即時配合,香港便可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文化中心。

「港非文化沙漠」

他不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反而文化非常豐富,存於民間社會,很多知名的文化人曾在香港生活,只是資料缺乏整理。對於香港有沒有具潛力的本土文化,許焯權指個別的創作者比較獨特,不過他認為香港缺乏形成本土文化的氣候,如何使個別藝術家集結,匯聚成一種區域勢力及文化,這要天時地利人和。

許焯權相信,政府需與私人市場、學術和商界協調,才可進一步擴大文化影響力,造就文化盛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