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助非華語生學中文 文件竟無英文版

2018-02-27
■融樂會的報告顯示,獲發撥款的學校中,有兩成中小學無公開非華語生教學支援文件。香港文匯報記者唐嘉瑤  攝■融樂會的報告顯示,獲發撥款的學校中,有兩成中小學無公開非華語生教學支援文件。香港文匯報記者唐嘉瑤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嘉瑤)為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政府每年為中小學提供額外經常性撥款,以支援校本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融樂會早前就架構的成效進行研究,報告發現,在接受撥款的中小學中,有約兩成學校未有公開推行架構的相關文件,而大部分學校未有提供英文版文件,不諳中文者難以得知資訊作選校參考,質疑撥款缺乏問責性;建議教育局加強撥款及學習架構的透明度和問責性,及提供英文版的範本報告讓學校參加。

教育局自2014年起,每年為中小學提供2億元撥款推行「架構」,各學校按非華語生的人數,可獲發5萬元至150萬元資助,至今撥款額達8億元。

缺乏透明度 難監察成效

融樂會早前檢視油尖旺、元朗和東區等地的中小學,發現在獲發撥款的37所小學和27所中學中,並非所有學校公開透露撥款資訊,只有約28所小學和19所中學在學校網站上載文件,提供有關非華語學生的教與學支援措施資訊。另外,大部分學校亦沒有提供中文調適課程、編班安排及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表現等重要資訊。而公開的文件中,大部分以中文為主,不諳中文的非華語生及家長,還有公眾人士難以得知撥款如何運用,在缺乏問責性和透明度下,社會亦難以監察撥款成效。

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指,現時教育局要求申請撥款的學校必須提交運用計劃和報告,但未有明確指引要求學校公開相關文件,而當局亦只向學校提供中文版文件和報告範本,不諳中文者實在難以知悉不同學校教中文的情況。

該會認為,當局亦應加強撥款和學習架構的透明度,讓學校公開包括非華語生支援措施和中文學習表現等資料,以監測架構推行的成效。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表示,不少少數族裔人士即使在港完成主流教育,仍會因語言障礙難以獲取公共服務,較多從事低技術工作,期望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及加強運用撥款的監管和透明度,確保撥款用得其所,能真正幫助非華語學生。

少族家長未聽過有撥款

在港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裔Khalid Khan(KK)是3名小孩的父親,現時他其中兩名孩子在主流小學就讀。他表示,原本希望孩子能在同一所學校就讀,但因學校教學資源有限,未肯多收非華語生。

雖然政府推行「架構」幫助非華語生學中文,但他表示,「我未有聽過學校有funding(撥款),若我知道我一定會問學校撥款的資訊及支援措施」,又指自己無法讀寫中文,期望校方可提供英文版本,讓他作為家長能更清楚「架構」的措施及成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